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手的意思、抗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手的解釋

(1).舉手。施禮。《文選·揚雄<羽獵賦>》:“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長,移珍來享,抗手稱臣。” 李善 注:“抗手,舉手而拜也。”《孔子家語·緻思》:“ 子路 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晉書·陸雲傳》:“ 華 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 雲 因抗手曰:‘ 雲間 陸士龍 。’”《隨園詩話》卷十引 清 周長發 詩:“ 龍眠 山色春如黛,知有羣仙抗手迎。”

(2).舉手。示意告别。《孔叢子·儒服》:“臨刑, 文節 流涕交頤, 子尚 徒抗手而已。”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李參軍崇嗣》詩序:“驪歌斷引,抗手将辭。” 明 宋濂 《臨海方府君墓銘》:“一旦得疾,正衣冠危坐,抗手與視疾者訣,頃之乃逝。” 清 譚嗣同 《憶除夕商州寄仲兄》詩:“風檣抗手别家園,家有賢兄感鶺原。”

(3).猶匹敵。 清 鄒弢 《三借廬筆談·蒲留仙》:“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手於 左史 、 龍門 也。” 柳亞子 《寄馬君武柏林》詩:“抗手無時輩,推輪異昔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抗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舉手施禮
    指舉手行禮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孔子家語·緻思》中記載:“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此處“抗手”即表示行禮的動作。

  2. 舉手示意告别
    用于離别時舉手緻意。如唐代陳子昂在詩序中寫道:“驪歌斷引,抗手将辭”,描述以舉手動作表達惜别之情。

  3. 匹敵;抗衡
    表示雙方實力相當或對立。例如清代鄒弢《三借廬筆談》中提到“非僅抗手於左史、龍門”,指可與史學家司馬遷(號左史)等大家相匹敵。現代用法中也可引申為“對手”,如“你不是他的抗手”。


二、典籍用例


三、現代語境

在現代漢語中,“抗手”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尤其是“匹敵”的義項。例如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的經典台詞“天下更無抗手”,即強調無人能敵。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建議通過《漢典》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查閱典籍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抗手的意思

抗手是一個漢字詞語,可指抗争、抵抗、反抗等含義。它主要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抵抗外力或敵對勢力的能力,表示堅定、不屈服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抗手的部首是扌,表示與手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6,由左右兩部分組成。

來源和繁體字形式

抗手的來源于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抗手的寫法同樣是「抗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些差異,但抗手的基本形态在古時候的漢字中是相似的,即「抗手」。

例句

1. 他是我們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抗手,總能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2. 這部影片講述了抗手日軍的英勇故事,展現出民族的堅強與團結。

組詞

1. 抗争:指為了追求權益、自由等而進行的鬥争。

2. 抵抗:指對抗外來的壓力、侵略等。

3. 反抗:指對不公正、不合理情況的抵抗或反抗。

近義詞

抗拒、抵抗、反抗、抗争。

反義詞

服從、順從、投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