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手的意思、抗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手的解釋

(1).舉手。施禮。《文選·揚雄<羽獵賦>》:“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長,移珍來享,抗手稱臣。” 李善 注:“抗手,舉手而拜也。”《孔子家語·緻思》:“ 子路 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晉書·陸雲傳》:“ 華 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 雲 因抗手曰:‘ 雲間 陸士龍 。’”《隨園詩話》卷十引 清 周長發 詩:“ 龍眠 山色春如黛,知有羣仙抗手迎。”

(2).舉手。示意告别。《孔叢子·儒服》:“臨刑, 文節 流涕交頤, 子尚 徒抗手而已。”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李參軍崇嗣》詩序:“驪歌斷引,抗手将辭。” 明 宋濂 《臨海方府君墓銘》:“一旦得疾,正衣冠危坐,抗手與視疾者訣,頃之乃逝。” 清 譚嗣同 《憶除夕商州寄仲兄》詩:“風檣抗手别家園,家有賢兄感鶺原。”

(3).猶匹敵。 清 鄒弢 《三借廬筆談·蒲留仙》:“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手於 左史 、 龍門 也。” 柳亞子 《寄馬君武柏林》詩:“抗手無時輩,推輪異昔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1. 舉手行禮

    指舉手作揖或行禮的動作。此義項源于古代禮儀,強調動作姿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獻佐證:《史記·貨殖列傳》有“抗手而辭”的記載,描述行禮告别的場景 。

  2. 匹敵;抗衡

    表示雙方力量、能力相當,能互相較量或對抗。此義項強調競争中的對等關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示例:“兩軍抗手”指雙方軍隊實力不相上下 。

  3. 方言:指代特定動作或器具

    在部分方言中,“抗手”有特殊用法,如:

    • 吳語區:指“袖套”(保護衣袖的套子)。
    • 動作描述:某些地區用以形容用手臂承托或抵擋的動作。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中華書局) 。

“抗手”的核心語義圍繞“舉手動作”與“對抗關系”展開,兼具古漢語禮儀色彩和方言生命力。其權威釋義需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及方言類工具書,并在具體語境中辨析其指向行禮、匹敵或方言特指義。

網絡擴展解釋

“抗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舉手施禮
    指舉手行禮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孔子家語·緻思》中記載:“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此處“抗手”即表示行禮的動作。

  2. 舉手示意告别
    用于離别時舉手緻意。如唐代陳子昂在詩序中寫道:“驪歌斷引,抗手将辭”,描述以舉手動作表達惜别之情。

  3. 匹敵;抗衡
    表示雙方實力相當或對立。例如清代鄒弢《三借廬筆談》中提到“非僅抗手於左史、龍門”,指可與史學家司馬遷(號左史)等大家相匹敵。現代用法中也可引申為“對手”,如“你不是他的抗手”。


二、典籍用例


三、現代語境

在現代漢語中,“抗手”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尤其是“匹敵”的義項。例如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的經典台詞“天下更無抗手”,即強調無人能敵。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建議通過《漢典》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查閱典籍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葆守辨測邊商纏絲瑪瑙誠谛充多沖午打金枝定量分析丁靈凡胎濁骨封裡供電寡弱規括豭喙姜被交食竭誠盡節截子金瘡積射捐落決正客屦誇飾揆地括香老兒當蘆柴鹿轓落水賣放賣重忙音沒金飲羽虋冬冥絕南阮北阮破觚為圜氣噓噓去粗取精區落染草日符柔潔山謠受钺絲絲松形鶴骨彈冠振衣檀柘髫冠梯希凸露晚茶嗢石蘭五獻香韻賢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