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a shoulder pole with up-pointed ends]∶用來挑柴的扁擔,兩頭尖而上翹
(3) [a double-instigator]∶離間雙方關系的人
“扡擔”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傳統農具,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扡擔是一種兩頭尖且上翹的扁擔,通常用于挑柴、稭稈、樹枝等輕質蓬松的農作物資。與普通扁擔(短而扁,約1.5米)不同,扡擔更細長,長度可達3.5-4米,多用柏木等硬質木材制成,適合挑運體積大但重量輕的“抛貨”。
使用場景
常見于農村勞作場景,如挑牛草、麥稈、油菜杆或枝丫柴火等。例如在山區,人們常用扡擔将收割後的作物從田間運回。
延伸含義
在部分方言中,扡擔也被比喻為“離間雙方關系的人”,但這種用法較為少見,屬于非主流釋義。
材質與特點
結構上兩端尖銳且略微彎曲,便于插入或固定貨物;材質多為木質(如柏木),兼具韌性與承重能力。
總結來看,扡擔作為農具的釋義更為普遍,體現了傳統農業勞動中的智慧,而“離間者”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扡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傭役、苦力的工作。
扡擔的部首是手,由扌和占組成。它的總共有11畫。
《扡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在古代的農村社會中,人們為了生活而擔負重任,進行苦力勞作。因此,這個詞就形容了當時人們辛勤勞動的情景。
《扡擔》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扡擔」。
在古時候,人們對于《扡擔》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大緻上仍然保持了和現在類似的形狀和結構。
1. 他挑着扡擔辛勤地工作着。
2. 農民們經常背着扡擔去種地。
扡擔車、扡擔子、扡擔杆。
苦力、傭工、雜役。
主人、雇主、雇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