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哽咽。鯁,通“ 哽 ”。 晉 陸雲 《吊陳永長書》之二:“想念篤性,哀悼切裂,當可堪言,無因展告,望企鯁咽,財遣表唁,悲猥不次。”《南史·齊衡陽王蕭鈞傳》:“先是貴人以華釵廚子并翦刻錦繡中倒炬鳳皇蓮芰星月之屬賜 鈞 ,以為玩弄。貴人亡後,每歲時及朔望,輒開視,再拜鯁咽,見者皆為之悲。” 章炳麟 《記印度西婆耆王紀念會事》:“二子道 印度 衰微之狀,語次鯁咽,神情激越。”參見“ 哽咽 ”。
謂阻塞咽喉之地。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湘湖》:“遊湖者堅欲去,必尋湖中小船與湖中識水道之人,遡十閼三,鯁咽不之暢焉。”
“鲠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鲠咽”原指因情緒壓抑或悲傷而說不出話,類似于“哽咽”。該詞由“鲠”(魚骨卡喉)和“咽”(吞咽)組成,字面引申為“喉嚨被堵住”,形容内心郁結、難以表達的狀态。
情感層面的哽咽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悲痛、哀傷時的情緒阻塞。例如:
物理層面的阻塞
清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以“鲠咽”形容湘湖水道狹窄、通行不暢,比喻地理上的咽喉要道被阻。此用法較為少見,多出現在古文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南史》《陶庵夢憶》等文獻原文。
鲠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被魚刺卡住喉嚨,而感到噎住的難受感。這個詞語可以拆分成兩部分:“魚”和“咽”。
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列子·湛盧》:“鲠咽之人,幾欲死矣。”。在這裡它用來形容一種窒息的感覺,比喻心中堵得慌。
以下是鲠咽的繁體寫法:“鯁咽”。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 “魚”和“口”。而筆畫數是“魚”:11畫和“口”:3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鲠”這個字在《說文解字》裡面的寫法是 “一内缺一字饣魚”,意思是形象地描繪了一個魚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關于鲠咽的例句:“她吃魚時,不小心被魚刺卡住,感到鲠咽難受。”。
一些與鲠咽相關的組詞有:“喉嚨鲠”,“魚刺”等。
與鲠咽相近的詞語有:“窒息”、“呼吸困難”等。
相反的意思,即反義詞是指“順暢”、“暢通無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