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草莽。雜生的草。《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内,草萊不翦。” 宋 葉適 《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萊隨長。” 清 周亮工 《介壽以胡彥遠見慰劄子相示卻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旅堂經歲不曾開。”
(2).指荒蕪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則6*民好墾草萊。”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隻要兩三年内 宛 洛 稍得安定,人民來歸,草萊漸開,人懷保家之心,士無饑餒之憂,則中原大局可定, 宛 洛 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
(3).猶草野。鄉野;民間。《漢書·蔡義傳》:“臣 山 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衆。” 宋 範仲淹 《舉張問孫複狀》:“右臣伏覩赦書節文,應天下懷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滞草萊,委逐處具事聞奏。” 清 李漁 《風筝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拔英雄自草萊。”
(4).布衣。平民。《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守屏稱事。” 張銑 注:“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謂州牧也。”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孫枝蔚 《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何以服草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萊漢語 快速查詢。
“草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雜生的草
指未經修剪或自然生長的雜草。例如《南史·孔珪傳》提到“門庭之内,草萊不翦”,形容庭院中雜草叢生的景象。
荒蕪之地
引申為未開墾的荒地。《管子·七臣七主》中“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即強調開墾荒地對農業的重要性。
鄉野或民間
代指遠離朝廷的鄉野或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漢書·蔡義傳》以“臣山東草萊之人”自謙出身鄉野。
平民或未出仕者
象征未入仕途的布衣百姓。如範仲淹《舉張問孫複狀》中“淹下位,或滞草萊”描述賢才埋沒民間。
例句參考
總結
該詞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意象,既可描述雜草、荒野,也可隱喻民間或平民身份,常見于古籍與文學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