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籠中的一角。 漢 王粲 《鹦鹉賦》:“步籠阿以躑躅,叩衆目之希稠。”
“籠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籠阿”原指鳥籠中的一角,描述鳥類在籠内局促、受限制的狀态。這一解釋源自漢代王粲的《鹦鹉賦》,如“步籠阿以躑躅,叩衆目之希稠”,描繪鹦鹉在籠内徘徊、無法自由活動的場景。
部分資料提到“籠阿”被引申為形容人自我束縛、拘謹不敢表達,類似于“作繭自縛”。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現代對原義的擴展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籠阿”本義為鳥籠的一角,後可能衍生出比喻義,但需注意古籍中僅明确記載其本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鹦鹉賦》原文或漢代文獻。
《籠阿》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指陶醉、沉醉的狀态。
《籠阿》由“竹”部和“阿”部組成,其中竹部的筆畫為6,阿部的筆畫為9。
《籠阿》最早出現在元代文學家關漢卿的戲曲作品《漢宮秋》中。在劇中,這個詞用來形容人物陶醉在音樂中的狀态。後來逐漸演變成代指陶醉、沉醉的意思。
《籠阿》的繁體字為「籠阿」。
在古代,「籠阿」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竹部的寫法為「⺮」,阿部的寫法為「壴」。
他沉浸在音樂中,完全籠阿其中。
陶醉、沉醉、迷戀、陷溺等。
癡迷、入迷、着迷等。
清醒、冷靜、理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