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绨帙的意思、绨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绨帙的解釋

見“ 綈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绨帙(tí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古代用粗厚絲織物(绨)制成的書籍套子或函套,主要用于保護珍貴典籍。以下從詞義構成、文化意蘊及典籍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绨”(tí)

    指一種質地厚實、表面平滑的絲織品。《說文解字》釋:“绨,厚缯也”,強調其粗厚耐磨的特性。漢代桓寬《鹽鐵論》載:“绨錦不文,常民不禦”,說明绨屬樸素織物,區别于華美錦緞。

  2. “帙”(zhì)

    本義為包書的布套或函匣。《廣韻》注:“帙,書衣也”,後引申為書籍卷冊的計量單位(如“卷帙浩繁”)。《梁書·張缵傳》有“聚書萬馀帙”之例,印證其書套與書籍代稱的雙重含義。


二、合成詞釋義

“绨帙”即以绨帛制成的書籍護套,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三、典籍與文化關聯

  1. 文獻例證

    清代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載:“绨帙牙籖護賜書”,描述宮廷以绨帙、象牙書籤保護禦賜典籍,體現其尊貴性。

  2. 文人意象

    古人常以“绨帙”代指藏書,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稱:“绨帙缥囊,充盈棟宇”,極言藏書之豐。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廣韻》(宋·陳彭年等)
  3. 《劍南詩稿》(宋·陸遊)
  4. 《藏書紀事詩》(清·葉昌熾)
  5.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遵循學術規範,可于《中國基本古籍庫》或《漢典》等平台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绨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绨”和“帙”兩字組成,需從字義和組合用法來解析:

  1. 绨(tí)
    指一種厚實、光滑的絲織品,古代常用于衣物或器物裝飾,具有耐磨性。例如《史記》中提到“绨袍”即用此材質制成。

  2. 帙(zhì)
    原指包裹書籍的布套或書衣,後引申為書籍的代稱,如“卷帙浩繁”形容書籍衆多。

  3. 組合義
    “绨帙”即用绨制成的書套,用于保護珍貴典籍。其材質特性(厚實、光滑)既體現功能性(防潮、防損),也暗示書籍的貴重或主人的考究。例如古籍裝幀中,高檔書套可能選用绨帛以顯尊貴。

由于該詞在現代使用極少,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在文獻中遇到,可進一步考察上下文,或參考古代典章制度中關于書籍裝幀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冰管冰消雪釋不軌之徒財神凋剝釘子厎甯鵝項懶凳翻造奮擊分秒改教幹餾各行其志咕哝孤野固執涸澤之神化化箋幻世護路火城豁嘴護惜揭牌機鑿擊柱局主窠绫磊瑰不覉靈璧靈脩遴擇脈候馬鲛漫彌蒙特卡洛猱進剽攻披敷晴熱秋物毬杖券證曲均辱國喪師三伏山薊盛積十角受支配說唱疏牾寺廟司言貪惰佗鄉王者烏柳無頭無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