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哽咽。鯁,通“ 哽 ”。 晋 陆云 《吊陈永长书》之二:“想念篤性,哀悼切裂,当可堪言,无因展告,望企鯁咽,财遣表唁,悲猥不次。”《南史·齐衡阳王萧钧传》:“先是贵人以华釵厨子并翦刻锦绣中倒炬凤皇莲芰星月之属赐 钧 ,以为玩弄。贵人亡后,每岁时及朔望,輒开视,再拜鯁咽,见者皆为之悲。”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二子道 印度 衰微之状,语次鯁咽,神情激越。”参见“ 哽咽 ”。
谓阻塞咽喉之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湘湖》:“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遡十閼三,鯁咽不之畅焉。”
“鲠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鲠咽”原指因情绪压抑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类似于“哽咽”。该词由“鲠”(鱼骨卡喉)和“咽”(吞咽)组成,字面引申为“喉咙被堵住”,形容内心郁结、难以表达的状态。
情感层面的哽咽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悲痛、哀伤时的情绪阻塞。例如:
物理层面的阻塞
清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以“鲠咽”形容湘湖水道狭窄、通行不畅,比喻地理上的咽喉要道被阻。此用法较为少见,多出现在古文语境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南史》《陶庵梦忆》等文献原文。
鲠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被鱼刺卡住喉咙,而感到噎住的难受感。这个词语可以拆分成两部分:“鱼”和“咽”。
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列子·湛卢》:“鲠咽之人,几欲死矣。”。在这里它用来形容一种窒息的感觉,比喻心中堵得慌。
以下是鲠咽的繁体写法:“鯁咽”。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是 “魚”和“口”。而笔画数是“魚”:11画和“口”:3画。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鲠”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的写法是 “一内缺一字饣鱼”,意思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鱼的样子。
以下是一个关于鲠咽的例句:“她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住,感到鲠咽难受。”。
一些与鲠咽相关的组词有:“喉咙鲠”,“鱼刺”等。
与鲠咽相近的词语有:“窒息”、“呼吸困难”等。
相反的意思,即反义词是指“顺畅”、“畅通无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