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漂流。 晉 木華 《海賦》:“或乃萍流而浮轉,或因歸風以自反。” 唐 杜甫 《夔府書懷四十韻》:“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2).比喻處世圓滑。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傲兀不檢丸轉萍流者謂之弘偉大量,苛碎峭嶮懷螫挾毒者謂之公方正直。”
“萍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本義
由“萍”(浮萍)和“流”(漂流)組成,字面指浮萍隨水漂流的狀态,形容漂泊不定、無固定根基的特性。
比喻義
多用于詩歌、散文等文學創作,或形容漂泊生活狀态,較少用于日常口語。
注:不同文獻對“萍流”的解讀側重不同,權威典籍(如《抱樸子》《海賦》)更強調“漂流”本義及處世隱喻,而現代引申義(如命運無常)多見于文學性解讀。
萍流(píng liú)是一個形容詞詞語,主要用來形容事物漂泊流動、不固定或者指人沒有固定的居所的狀态。
萍(草字頭部首、7筆)+ 流(水部首、10筆)= 萍流
《萍流》是古代詩人屈原的《離騷》中的一句詞語,用來描寫自己的苦楚和無處留戀的心情。在古代繁體字中,萍流的寫法為「萍留」。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不同于現代漢字,萍流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評流」。
1. 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是一個萍流的人,經常要在不同的地方出差。
2. 江河之水終歸大海,無論多麼萍流不息,終究要回歸自己的根。
萍蹤(指迹不定、無處藏匿)
流離(流亡在外、無家可歸)
漂流(隨着水流漂浮前進)
飄泊(形容沒有固定落腳點、處境不穩定)
流浪(指人四處閑逛,沒有固定居所)
安居(穩定固定居所)
定居(安定下來,不再流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