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bend of a river]∶圍成大半個圈的河道,也指這樣的河道圍着的地方
(2) [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黃河從甯夏橫城到陝西府谷的一段。過去也指黃河的這一段圍着的地區;現在則指黃河的這一段和賀蘭山、狼山、大青山之間的地區
(1).河流彎曲成大半個圏的河道。亦指這樣的河道圍着的地方。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曾于 開福寺 前開一河套,為泊舟所,工未就而罷。” 張志民 《死不着·搬家》:“分給我三間大北房,河套裡五畝黑土地。”
(2).指 内蒙古自治區 和 甯夏回族自治區 境内 駕蘭山 以東、 狼山 和 大青山 以南 黃河 流經地區。因 黃河 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以 烏拉山 為界,東為 前套 ,西為 後套 。又舊以 黃河 以南、 長城 以北的地區稱 前套 ,和 黃河 北岸的 後套 相對稱。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逆流繞 積石 而北至 河套 ,入 龍門 。” 臧克家 《毛6*主6*席向着黃河笑》:“富庶的 河套 ,是 黃河 所給的一點甜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河套漢語 快速查詢。
“河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地理、曆史及現代用法的詳細解析:
“河套”原指河流彎曲形成的半環狀地貌,形似套狀。該詞在漢語中最早見于明代文獻,特指黃河在賀蘭山、陰山、呂梁山之間形成的“幾”字形大彎曲區域。
廣義河套
北緯37度線以北,涵蓋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的廣闊區域,包括:
狹義河套
專指内蒙古巴彥淖爾市的後套平原,即狼山與烏蘭山之間的黃河沖積平原。
河套地區因黃河沖積形成肥沃平原,自古為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地帶。明代文獻強調其戰略地位:“河套安則天下安,河套亂則天下亂”,控制此地可“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
在東北方言中,“河套”偶指小河或河岸地帶(如河邊捕魚場景),但此用法非主流。網絡語境下仍以地理概念為主。
注:關于“前套、後套、西套”具體範圍及示意圖,可參考、10的詳細地圖說明。
《河套》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河”和“套”兩個部分。其中,“河”是由“水”和“可”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量為七畫。而“套”由“大”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量為九畫。
《河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地理名詞,指的是内蒙古的一個地區,是黃河流經的一片河灣地帶。這個地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而得名,也被稱為“河灣”。
在繁體字中,“河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河套”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按照古代字典的記載,古人将“河套”寫作“河涑”,字義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展示“河套”在句子中的用法:
他們乘船遊覽了河套地區的美景。
除了“河套”之外,還可以組合成其他詞語,如“河灣”、“套路”等。
“河灣”是指黃河流域的彎曲河流,也可指其他河流的彎曲部分。
“套路”是指事物中固定的方法、手段或者一套既定的規則。
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河灣”、“河曲”等,它們都指的是河流的彎曲部分。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直流”、“直道”等,它們表示的是河流或道路的直線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