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徘徊。 鄧溥 《自題廢雅》詩:“錦牋餘哭笑,跒跁寫幽憂。”參見“ 跁跒 ”。
您查詢的“跒跁”可能為“跁跒”的筆誤或詞序颠倒。根據漢字構詞規律及常見聯綿詞組合,“跁跒”屬于古漢語中較為生僻的疊韻聯綿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
基本釋義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徘徊不進”或“行走困難”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人物躊躇、猶豫的場景。例如:“行路跁跒,心緒難平”,形容因内心矛盾導緻步履遲緩。
字形溯源
建議進一步通過《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核實具體用例。若需更精準的文獻出處或現代語境用法,可提供相關上下文以便深入解析。
跒跁是一個古代漢字,代表着行走時傾斜或不平穩的樣子。
跒跁的部首是足字旁,其筆畫數為7畫。
跒跁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由“跒”和“跁”兩個字組成的,其中,“跒”表示行走時腳部不穩定,“跁”則表示行走時身體傾斜。因此,跒跁的意思就是行走時身體和腳步都不穩定。
跒跁的繁體字為「踉蹡」。
在古代,跒跁的寫法存在變化,有的時候會用「蹌蹡」來代替。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漢字的形态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他喝醉了,踉蹡着走回家。
跒跁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一些詞語,如跒頭(踉蹡一步)、跁臨(跠跟不穩踉跄不前)等。
近義詞包括踉跄、蹌蹡等,它們都表示行走時不穩定或搖晃。
反義詞包括穩健、穩固等,與跒跁意思相反,表示行走平穩和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