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祭祀用的豬。《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豚曰腯肥。” 唐 馮宿 《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先一日,執事設次于門西,設柔毛、翰音、腯肥、鮮膏之具,以俟詰朝。”
(2).肥壯。為形容祭祀所用牲畜之詞。《墨子·尚同中》:“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宋 陸遊 《賽神曲》:“大餅如槃牲腯肥,再拜獻神神不違。”
“腯肥”是古代漢語中用于描述祭祀所用牲畜肥壯狀态的詞彙,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構成
2.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祭祀語境,指代符合禮儀标準的祭品。例如《左傳》記載祭祀需用“牷(純色牲畜)”且“肥腯”,體現對祭品品質的嚴格要求。
3. 文獻例證
4. 現代引申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文解讀或曆史研究中,可引申為對事物“豐美、健壯”的形容,如“腯成(茁壯成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制度或相關詞彙演變,可參考《漢典》及《左傳》原文。
腯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定義為“人的身體因為肥胖而松弛無力”。下面将對腯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腯肥由兩個部首組成,前一個部首是“⺼”(肉字旁),後一個部首是“肥”字的偏旁。“⺼”表示與肉相關的意思。“腯”字總共有11個筆畫。
“腯”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它是後來漢字繁體的一種形式,通常用于傳統書法、文化藝術等領域。
古時候,漢字腯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寫字形是“聚”字旁加“屍”字形旁邊寫一橫,表示人體内聚集脂肪而變胖。
1. 我最近放縱了自己,結果變得腯肥了。
2. 他雖然腯肥,但卻依然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腯肥相關或者衍生的詞語有:肥胖、松弛、無力、倦怠。
與腯肥意思類似的詞語有:肥大、臃腫、龐雜。
與腯肥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瘦弱、健美、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