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ve man] 《水浒傳》中梁山好漢石秀的綽號,後用來比喻打仗勇敢不怕死或幹事竭盡全力的人
“拼命三郎”是中文中常用的成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命三郎”既可褒揚拼搏精神,也可能暗含魯莽傾向,需根據具體情境理解。其核心始終圍繞“全力以赴”的特質展開。
《拼命三郎》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個人非常勇敢、拼命的表現。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臨困難、危險或者挑戰的時候,毫不畏懼,全力以赴。
拼命三郎這個詞的部首是手部,它的拆分組成是手、員、小。拼命三郎的總筆畫數是15個。
《拼命三郎》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醒世恒言》中,原文是“拼命的小野種,自不肯伴作東流水。”這裡的“拼命”的意思是指小野種(人名)非常拼命,不肯和其他人一起奴役地種田。這個成語後來引申為形容非常勇敢、拼命奮鬥的人。
繁體字“拼命三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然而,《拼命三郎》這個詞的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保持了現代簡體字的形态。
1. 在面對敵人的進攻時,他像個拼命三郎一樣,毫不畏懼地奮力抵抗。
2. 這個年輕人在工作中總是拼命三郎,勤奮努力,從不推卸責任。
1. 拼命不讓:形容一個人非常努力奮鬥,不願意被别人超過。
2. 拼死一戰:形容一個人非常勇敢,為了某個目标而不顧一切。
3. 拼盡全力:形容一個人竭盡所能,不計較代價地去做某事。
1. 拼搏:意思相近,都表示努力奮鬥。
2. 拚命:也可以形容一個人非常拼命地做某事。
1. 安逸舒適:與拼命相反,表示舒服、不費力的狀态。
2. 優柔寡斷:表示一個人對決策猶豫不決,沒有拼命的勇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