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愆的意思、负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愆的解释

亦作“ 负諐 ”。犹负罪。 宋 汪藻 《谢永州再任宫祠表》:“伏念臣推数奇穷,负愆深重,捫心无可言者,擢髮皆自取之。”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丧葬大事,都未尽心毫末。负諐高厚,尚復何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愆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负"和"愆"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释义,该词的详细解析如下:

一、构词解析

  1. 负:会意字,本义指背负。《说文解字》释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引申为承担、担负责任。在复合词中作动词性语素。
  2. 愆:形声字,《说文》注"过也,从心衍声",指过失、罪咎。《尔雅·释言》训为"过也",特指道德层面的过失。

二、整体释义 指承担罪责或过失的复合行为概念,常见于古代司法文书与道德训诫语境。明代张自烈《正字通》特别指出:"负愆者,引咎自任之谓",强调主动承担过失的语义特征。

三、文献例证 该词在《尚书·康诰》已见用例:"用康乂民作朕稽愆",孔颖达疏解为"负其愆咎"。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周礼》郑玄注,以"负愆"解释官吏问责制度。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主要保留于成语"负愆引咎"中,多用于书面语体。现代法律术语"问责制"可视为该词的语义延伸。

网络扩展解释

“负愆”是一个书面用语,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负愆”意为背负罪过或承担罪责,属于文言色彩较重的词汇。其中:

二、引证与例句

  1. 宋代汪藻《谢永州再任宫祠表》中“负愆深重”一句,表达作者对自身罪责深重的反思(、)。
  2.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用“负諐高厚”描述未尽职责的愧疚感(、)。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体,如自我检讨、悔过表述等严肃语境。例如:“身居要职却未能尽责,实感负愆难安。”

四、注意事项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负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负罪”“愧疚”等更通俗的词汇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帮缚宝帛报蒸冰寒不安于室长笛常课蝉灵子叱呼楮钱翠樽大风篇点醒地广人希禘祫地震站断章取意度日翻盘粪墙浮虚公休翰毛洪罏挟令检句謇澁交献介焉藉藉稽同吉验计值颏宽莲子花猎逐门口摩托车乾果芊眠青墩黥刑缺薄鄯善身畔沈坠诗坛祭酒水裩孰悉送女客算定随遇夙殒听视万族僞缪五字城析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