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祿的意思、持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祿的解釋

保持祿位。猶言屍位素餐。《晏子春秋·問下十三》:“士者持祿,遊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 漢 劉向 《說苑·反質》:“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宋 秦觀 《李固論》:“其大臣如 張禹 、 孔光 輩皆持祿取容,偷為一切之計。”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所恨持祿流,垂頭氣默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持祿

釋義:指官吏為保全祿位而阿谀奉承或苟且偷安,缺乏擔當與原則。含貶義,強調為私利放棄職守。

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 持:意為“保持、守住”;
    •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職位。

      合指以保守态度維持官位俸祿,而非盡責履職。

  2. 引申含義

    • 苟安失職:官員為保職位而回避責任,如《漢書·匡衡傳》批評“持祿保位”之臣;
    • 趨炎附勢:為穩固祿位依附權貴,如宋代《冊府元龜》斥“持祿固寵”者;
    • 缺乏節操:犧牲原則換取個人利益,屬儒家批判的“小人”行為。

文獻依據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保持祿位”,引《晏子春秋·谏下》:“持祿養交者,不得其忠。”指官員以俸祿維系私交,喪失忠誠。

  2.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貶義性,例舉《宋史·歐陽修傳》:“不苟合于世,不持祿以安。”凸顯與剛正品德的對比。

  3. 經典用例

    • 《荀子·臣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批判庸臣漠視國家利益;
    • 《明史·海瑞傳》:“諸臣畏忌持祿,不敢直言。”揭露官場因私利而緘默的風氣。

現代關聯

該詞今用于批判官僚主義,如《人民日報》社論曾以“持祿之臣”警示公職人員需擔當作為,呼應“為官不為”的治理議題。


注:文獻來源依據權威辭書及正史,釋義綜合訓诂與語境分析,符合漢語詞彙考釋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持祿”是漢語詞彙,指官員為保住官職和俸祿而采取消極或逢迎的行為,常含貶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解釋
    指官員隻求維持現有職位和俸祿,不願作為或曲意迎合。核心含義是“保住利益,放棄責任”,常被類比為“屍位素餐”(占據職位卻不做事)。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士者持祿,遊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
    •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說明官員因畏懼而消極自保。
  3. 近義詞
    屍位素餐、明哲保身、苟且偷安。


二、擴展與應用

  1. 相關成語

    • 持祿取容:為保官位而讨好權貴(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 持祿養交:通過結交權貴維持職位(出自《管子·明法》)。
  2. 典型場景
    多用于批判官員缺乏擔當,如宋代秦觀評價張禹、孔光等大臣“持祿取容,偷為一切之計”。


三、例句參考

  1. 《荀子·臣道》将“持祿”與“國賊”關聯,認為其“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
  2. 清代吳偉業在《臨江參軍》中諷刺“持祿流,垂頭氣默塞”的官僚風氣。

總結來看,“持祿”不僅描述官員的消極态度,更隱含對社會責任缺失的批判。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用法,可參考《史記》《晏子春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子北路魚扁骨編輯鼈裙鸊鹈庇佑斥遣創戮怠惡誕恣甸兒電至抵角丁西林發孝阜丘剛險根嗣詭言沆浪寒谷嗥嘶好些個化腐為奇礛諸景教井晉經折裝盡态極妍刊心刻骨克薄窺觊來人來函連台戲亂真馬絡慜顧旁喻千缸一色琴弦秋縣勢态誰是誰非天老地荒天殃體色童雞銅鑼臀尖外像忘機甕未婚妻微介危狹窩窩無縫塔無窮大量相婆逍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