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朔的意思、三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朔的解釋

指農曆正月初一。《初學記》卷四引《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上日,亦雲正朝,亦雲三元,亦雲三朔。” 明 張居正 《賀元旦表》之六:“茲維端月,三朔肇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連續三日,即“歲首三朝”。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古代以農事活動為核心的曆法體系,古人将正月的三個初始日視為萬象更新、時序更替的重要節點。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朔”字本義為月相中的新月,代指每月初一,《說文解字》訓作“月一日始蘇也”。而“三”在此作為數詞疊加,既強調時間連續性,也暗含天地人“三才”的哲學意蘊。漢代《白虎通義》記載:“正月為歲首,三朔者,天地人之始也”,體現了古人通過三朔觀測天象、制定農時的實踐智慧。

在典籍應用中,三朔常與古代“三正”曆法制度關聯。據《尚書大傳》所述,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寅月、丑月、子月為正月,稱為“三正”,三朔即對應三代歲首的首三日。唐代張說《賀飨太廟奏朔表》中“三朔既陳,百禮斯洽”的描述,更印證了該詞在祭祀儀典中的特殊地位。

這一詞彙的文化内涵在歲時民俗中得以延續。《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反映三朔期間每日對應不同牲畜的占候習俗。直至明清時期,地方志中仍有“三朔不市,以養陽氣”的禁忌記載,足見其在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三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相關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三朔指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的第一天。這一說法在多個權威文獻中均有記載:

詞源與用法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3)提到“三朔”作為成語表示“三個月的時光”,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現代擴展或誤讀。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權威古籍進一步确認。

如需更多細節,可查閱《初學記》《玉燭寶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版行鼻青眼腫步弓不永不着意城鄉愁哀從先盜庚登善電荷耦合器件電氣燈點洗多文為富泛觀飛米轉刍馮垣杭劇鶴騎黃瓜菜魂飛膽裂驕陽稼啬筋道今天抅繩攬田僚賢靈橐麗日六戎泸州名察愍書泥龍旁徵博引撇號破口大罵撲哩撲剌岨固三徙成都捎捩生西神旺師宜受符説鼓書寺壁睢睢盱盱太和湯天書條氏提揭土目亡國虜晩谷委分危撓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