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嘗辄止的意思、淺嘗辄止的詳細解釋
淺嘗辄止的解釋
亦作“ 淺嚐輒止 ”。略微嘗試即行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鑽研。《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拟設國粹學堂啟》:“今後生小子,入學肄業,輒束書不觀;日惟騖於功令利祿之途,鹵莽滅裂,淺嚐輒止,緻士風日趨於淺陋。”《十月》1981年第3期:“他們的成就還在于對已經捕捉到的如此重大的社會生活作了深刻的而不是淺嘗辄止的開掘。”
詞語分解
- 淺嘗的解釋 微微品味一下。比喻隻有表面的興趣或喜好而不往深處研究淺嘗辄止詳細解釋稍微嘗試一下或品味一下。 清 陳澧 《與王峻之書》之三:“ 荀子 曰:‘以淺持博。’淺非淺嘗之謂,即約之謂也,約而易知之謂也。”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淺嘗辄止”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對事物或知識僅進行淺顯嘗試後就停止探索,缺乏深入研究的恒心。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淺嘗”指略微嘗試,“辄”意為“就”,“止”即停止。整體指略微嘗試便放棄深入。
- 引申義:常用于批評學習或做事浮于表面、缺乏鑽研精神的态度,含貶義。例如:“做學問若淺嘗辄止,終難有所成就。”
2.出處與用法
- 成語來源:出自清代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嘗,苟文人墨客,淺嘗辄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的研究淺嘗辄止,未能觸及核心問題。”(連動式結構,含貶義)。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 半途而廢:比喻事情未完成就放棄。
- 浮光掠影:形容觀察不細緻,印象不深刻。
- 反義詞:
- 持之以恒:長期堅持,不輕易放棄。
-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堅持不懈。
4.例句與應用
- 經典例句:
- “我們提倡刻苦鑽研,淺嘗辄止是學不到真本領的。”
- “他對每個領域都淺嘗辄止,最終一事無成。”
- 英文翻譯:Stop striving after obtaining a little knowledge(強調滿足于膚淺認知)。
5.擴展說明
此成語常用于教育、學術或工作場景,強調深入探索的重要性。例如,科學研究若“淺嘗辄止”,可能錯失重大發現;學習中若缺乏堅持,則難以掌握精髓。
網絡擴展解釋二
淺嘗辄止的意思
淺嘗辄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隻嘗試或了解某事物的一部分,就停止不繼續深入研究或追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
淺嘗辄止的部首是水(氵)和口,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
淺嘗辄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禹貢》:“澆情至于流亡,淺嘗則止;山水程逝,淺嘗則止。”後來,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
繁體
淺嘗辄止的繁體字為「淺嘗輒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淺嘗辄止的字形略有不同,如「淺嘗則甾」。
例句
他對學習一直隻是淺嘗辄止,從不下功夫。這樣的态度不能取得好的成果。
組詞
深入研究、不求甚解、半途而廢
近義詞
淺嘗則止的近義詞有略窺一斑、見微知著。
反義詞
反義詞是深入研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某事物。例如:他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一直在深入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