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簠簋不脩的意思、簠簋不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簠簋不脩的解释

见“ 簠簋不饰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簠簋不脩"(fǔ guǐ bù xiū)是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字面指祭祀礼器未妥善整理,深层喻指官员失职贪腐。簠为方形食器,簋为圆形食器,二者在周礼中属于重要祭器,其整洁程度直接反映主祭者的诚敬态度。据《汉书·贾谊传》记载,该词早在汉代就被用作弹劾官吏的婉辞,如"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左传·桓公二年》注疏进一步阐释:"粢盛委之所藏,军人重器,故曰'簠簋不脩'",将礼器管理失当引申为军国要务的渎职行为。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强调,该成语保留了先秦"以物喻德"的修辞传统,通过具体器物映射抽象官德。

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存在"簠簋不饬""簠簋不饰"等异文形式,字异而义同。现代汉语研究中,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入"监察术语"条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文》期刊考订其语义演变轨迹,印证了该词在中国廉政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簠簋不脩”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主要用于婉转批评官员的贪腐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原文以“簠簋不饰”表述,意为官员“不廉正”,后演变为“簠簋不脩”。唐代颜真卿在碑文中也引用此语,强调对贪吏的谴责。

用法与语境

相关成语

文化意义

此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吏道德的高度重视,以及“为尊者讳”的委婉表达传统。通过器物失修暗示行为失德,既保留体面,又传递批判态度。

如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汉书》或唐代碑刻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姓波斯不拾遗钗头凤长随带驮子长吁短叹澹泊道头大兄弟定立迵达顿师惰懈反剪盖面割闹怪杰光施管键国患估算含章挺生河清云庆浣纱津瓠种检场江涘脚花节授羁窭警耗炯迹吉问脊杖峻嶒俊智菌子溃破砢礧蛮力冒窃凝滞霓帔凭吊切磋青林黑塞勤黾山冲蜃珧束裹顺长蒐田娑婆[世界]蔌蔌陶洗颓意问拟虾酱闲不容缕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