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并的意思、淩并的詳細解釋
淩并的解釋
逼迫欺壓。 明 朱權 《荊钗記·繡房》:“枉了将人淩併,便刎下頭來,斷然不依允。” 明 單本 《蕉帕記·鬧钗》:“你做人脫天兼弄井,把親妹妹也來淩併。” 明 楊珽 《龍膏記·藏春》:“将伊抵死相淩併,看弱質懨懨多病。”
詞語分解
- 淩的解釋 淩 í 冰:冰淩。淩錐。滴水成淩。 侵犯、欺壓:欺淩。淩逼。淩辱。淩侮。恃強淩弱。 雜亂,交錯:淩亂。淩雜。 升,高出:淩雲。淩霄。淩空。淩虛。淩駕。“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渡過,越過:“雖有江
- 并的解釋 并 ì 合在一起:并攏。合并。兼并。 一齊,平排着:并駕齊驅。并重(恘 )。并行(妌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并且。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并不容易。 并 ī 中國山西
網絡擴展解釋
“淩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淩并(líng bìng)主要指“逼迫欺壓”,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尤其在明代戲曲中使用較多。例如:
- 明·朱權《荊钗記·繡房》提到“枉了将人淩併”;
- 明·單本《蕉帕記·鬧钗》中“把親妹妹也來淩併”;
- 明·楊珽《龍膏記·藏春》描述“将伊抵死相淩併”。
二、用法與例句
- 文學語境:多用于描述人際間的壓迫行為,如“弱質懨懨多病”者被欺淩(《龍膏記》)。
- 現代延伸:部分詞典提到其可引申為“淩駕并列,超越其他事物”,例如“他在音樂界的成就淩并其他音樂家”。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補充說明
- 詞源:由“淩”(淩駕、壓倒)和“并”(合并、并列)組成,本義側重“通過壓迫使對方屈服”。
- 近義詞:欺壓、逼迫、欺淩。
- 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荊钗記》等戲曲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淩并(líng bìng)這個詞是指某物或某人在力量、能力上超過或壓倒其他事物或人,将其合并或統一。下面将分别介紹淩并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淩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的部首是“冫”(bīng),表示冷凍的意思,右邊的部首是“王”(wáng),表示王者或統治者。淩并的拼音為líng bìng。
來源:
淩并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指君主通過軍事手段征服其他諸侯,将其合并或統一。後來也引申為在其他領域中,強大的力量或能力壓倒其他事物或人,将其合并或統一。
繁體:
淩并的繁體寫法是淩并(líng bìng)。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淩并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有時冰部中的“冫”可以寫成“冰”,而王部中的“王”可以寫成“玉”,即淩幷(líng bīng)。
例句:
1. 他淩并了整個市場,成為行業的霸主。
2. 這座城市淩并了附近的幾個小鎮,形成了一個大都市區。
組詞:
淩并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淩駕(líng jià),意為超過、壓倒;淩辱(líng rǔ),意為欺淩、羞辱。
近義詞:
淩并的近義詞有征服、統一、控制。
反義詞:
淩并的反義詞有分散、分裂、獨立。
以上就是關于“淩并”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