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税的数额。 元 戴表元 《排律十七韵贺阮侯伯子》:“攅眉询赋额,正色署刑书。”《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赋额日亏,军储日絀。”《清史稿·食货志二》:“总计全国赋额,其可稽者, 顺治 季年,岁徵银二千一百五十餘万两,粮六百四十餘万石。”
赋额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政府规定的赋税征收额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官府规定应征收赋税的数额",该词由"赋"与"额"两个语素复合构成。
"赋"作为核心语素,本义指古代军事征调制度,《说文解字》释为"敛也",后引申为国家征收的田税、捐税等义项,如《尚书·禹贡》记载"厥赋惟上上错"。而"额"作为限定语素,表数量限额之义,源自古代官署文书中的定额记载,《正字通》注"额,数限也",二者组合形成特定行政术语。
在历史文献中,赋额多用于描述明清时期的田赋制度。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年间"定天下赋额",通过鱼鳞图册确立土地税基准。清代《赋役全书》更建立了省、府、县三级赋额管理体系,形成"定额化征课"的财政制度。
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在历史学、财政学等专业领域,多用于研究古代经济制度。在语言应用中,需注意其与现代"税额""税率"等概念的历时性差异:赋额特指依据土地、人丁等要素核定的固定税额,而现代税收制度多采用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
“赋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上下文区分:
赋税的数额(主流解释)
额外荣誉的授予(较少见)
使用建议:
注:权威典籍如《汉典》《清史稿》均以“赋税数额”为核心释义,建议以此为准。
奥林匹克运动八鲜壁镜劖刀长肱敞口船超步出圹春弓大秦珠地金抖觫钝响多宠伐木烦敛缚束公当公伤归寿衣汉本房后起字浇头绞绡记录片,纪录片积懑静极思动靖享锦瑟今有术积疑举阁尻脽可待来子离鹤离魂倩女落伽履道坊虑计履祚明监恼激蒲棒乾罢啓明三闹上币衫帽掺手声名狼藉圣颜慎竈随趁贪溺通梭吐眩消逝小题大作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