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呂氏春秋·察賢》:“天下之賢主,豈必苦形愁慮哉?執其要而已矣……故曰 堯 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陳奇猷 校釋:“謂 堯 之時,天下無事, 堯 之儀表,乃委曲其衣裘,消閒自得。古者長衣,有事則振衣而起,無事則委曲衣裘而坐也。”後以“委裘”指君主任賢舉能。《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物色關下,委裘 河 上。” 李善 注引 晏子 曰:“治天下若委裘,用賢,委裘之實。 桓公 聽 管仲 ,而 趙襄子 信 王登 ,此之謂委裘。”《隋書·元孝矩傳》:“恭膺寶命,實賴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 陝 ,何容便請高蹈,獨為君子者乎!”參見“ 委衣 ”。
(2).舊謂帝位虛設,唯置故君遺衣于座而受朝。《漢書·賈誼傳》:“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委裘,若容衣,天子未坐朝,事先帝裘衣也。” 王先謙 補注:“‘遺腹’與‘赤子’對文,植遺腹,故但朝先帝裘衣。” 南朝 梁 張缵 《南征賦》:“挾 仲謀 之雄氣,朝委裘而作輔。”《資治通鑒·唐昭宗天複三年》:“﹝臣 光 曰﹞ 程元振 、 魚朝恩 相繼用事,竊弄刑賞,壅蔽聰明,視天子如委裘,陵宰相如奴虜。” 章炳麟 《訄書·雜志》:“ 元帝 貴由 沒而委裘三年,未有壓紐之主。”自注:“ 定宗 崩後,議所立未決,當是時,已三歲無君。”
(3).指幼君在位。因幼君不勝禮服,坐朝則委裘于地,故稱。《晉書·穆帝哀帝廢帝紀論》:“ 孝宗 因繦抱之姿,用母氏之化,中外無事,十有餘年……贊曰:委裘稱化,大孝為宗。遵彼聖善,成茲允恭。”《晉書·後妃傳論》:“而 明穆 、 康獻 ,仍世臨朝,時屬委裘,躬行負扆。”
委裘是漢語古典詞彙,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舊君遺衣的代稱
指君主去世後,臣子将其衣冠陳設于朝堂以示追思,象征對先王的尊崇。此義源于古代禮制,《漢書·賈誼傳》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顔師古注“委裘,謂亡君之衣裳”。此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體現對先王政績的延續性寄托。
賢君無為而治的隱喻
引申為君主垂拱而治、任用賢能的治國理念。《隋書·許善心傳》中“委裘以禦宇内”即強調君主不親自操勞,通過德政使天下安定。此釋義與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相關,多見于政論性古文。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于學術研究或曆史類文本中。權威來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及《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相關條目。
“委裘”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典故性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出自《呂氏春秋·察賢》,描述堯治理天下時因任用賢能而國事清簡,自己可以悠閑地“委曲衣裘”,後引申為君主善于放權、信任賢臣的治國理念。例如《隋書·元孝矩傳》提到“委裘”與分權治國的關聯,強調賢能的重要性。
指君主年幼或未即位時,朝廷通過放置先帝的衣裘象征君權,維持朝政穩定。如《漢書·賈誼傳》中“朝委裘”即指幼主或遺腹子繼位時,以先帝衣物代行禮儀。
因年幼君主無法穿戴正式禮服,坐朝時需将衣裘鋪于地上,故稱“委裘”。如《晉書》記載穆帝、哀帝等幼主繼位時,用“委裘”形容其臨朝的特殊狀态。
該詞既含政治隱喻(任賢治國),也用于描述特殊繼位場景(虛位或幼主)。具體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漢書》《晉書》等原始史料。
岸谷百障八鸾闆位飽含伻圖犇喪筆立踣樣巾采桑子儃儃趁疊弛馭沖繁疲難沖服出伏出恭出梅盜祿雕勵發枹風裏言風裏語負绁革革河槽合議制幻忽互錯剪草除根薦鹗腳手架雞槟計牒诘論戒裝酒姥勘劾孔脩累胝斂霧吏書留遲镂牙鲈江盤屈懃懇侵紊曲阿酒仍就軟濕山盟海誓申牒始亂終棄殄平推誠置腹剜肉醫瘡未央五稼饷饋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