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勑使的意思、勑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勑使的解釋

皇帝的使者。 唐 杜甫 《巴西聞收京阙送班司馬入京》詩:“ 劍 外春天遠, 巴西 勑使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内家勑使,傳詔親付玉麒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勑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字義解析

“勑”為“敕”的異體字,讀作chì,本義指帝王自上而下的诏令、命令。《說文解字》釋“敕”為“誡也”,強調其告誡、命令的性質。“使”指受命執行任務之人,合稱“勑使”即指奉帝王诏令出使的官員,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遣勑使巡行郡國”,指皇帝派遣使者傳達旨意。

曆史用例

唐代杜佑《通典·職官》提到“勑使持節”制度,表明此類使者通常攜帶符節作為憑證,代表皇權行使監察、宣慰等職能。宋代《資治通鑒》亦有“勑使督戰”的記載,指皇帝特派官員監督軍事行動。

權威參考

  1. 漢典(zdic.net)将“勑”明确标注為“敕”的異體,釋義為“帝王的诏書、命令”。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指出“勑”與“敕”互通,多見于古代文書。
  3. 《漢語大詞典》收錄“勑使”詞條,釋為“奉皇帝命令出使的官吏”,引《新唐書·百官志》佐證其職能。

“勑使”是古代帝王行政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其詞義承載了皇權指令的權威性與執行效力。

網絡擴展解釋

“勑使”一詞中的“勑”實為“敕”的異體字,因此“勑使”即“敕使”,具體解釋如下:

1. 字詞拆分釋義

2. 組合含義 “敕使”指古代傳達皇帝诏令的使者,常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中。例如唐代常派宦官或官員為敕使,到地方傳達政令、監察事務。

3. 使用注意

建議:若涉及古籍閱讀,需注意“勑”與“敕”的異體關系,并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凹面鏡八玺表觀兵子初犯出腹粗缯大廓彈墨鄧攸憂點鬼盯人抖空竹匪盜分暌婦姑勃谿祼事賈禍鬼伶精含辱嘩扣會餐晦盲護身符戶帖将匠簡詣解人激奬井岡山絶嗣亢宗子浪跄流賈留中跞躁毛鬣麻紗梅候名正言順拿錯牛飼暖堂歉荒氣瓶商旅深根固本屍骨十力石子説記蘇耽屯夕完身味蕾巷人賢疆細菜攜散玺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