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使者。 唐 杜甫 《巴西聞收京阙送班司馬入京》詩:“ 劍 外春天遠, 巴西 勑使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内家勑使,傳詔親付玉麒麟。”
“勑使”一詞中的“勑”實為“敕”的異體字,因此“勑使”即“敕使”,具體解釋如下:
1. 字詞拆分釋義
2. 組合含義 “敕使”指古代傳達皇帝诏令的使者,常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中。例如唐代常派宦官或官員為敕使,到地方傳達政令、監察事務。
3. 使用注意
建議:若涉及古籍閱讀,需注意“勑”與“敕”的異體關系,并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指向。
勑使(tì shǐ)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表示被命令或指派去做某事。這個詞常用于描述受到上級或授權者的委派、派遣或召喚。
勑使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 “力”和“言”。它的總體筆畫數量為12畫。
勑使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初是由兩個獨立的字詞組成。其中,“勑”指的是皇帝下達命令或诏書,表示派遣或指揮;而“使”則指的是被指派或委派做某事的人。
在繁體字中,“勑使”這個詞的寫法為 “勑使”,保留了“勑”和“使”的原始形态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籍記載,古代寫作勑使的漢字的結構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仍然一緻。
1. 前天,他被勑使去參加會議。
2. 皇帝勑使他去處理緊急事務。
勑命、使令、指派、召喚
派遣、委派、命令、調遣
自願、自主、自己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