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損傷慘重。《水浒傳》第 * 回:“後面伏兵齊起,這 索超 便有三頭六臂,也須七損八傷。”《水浒傳》第一○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颠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七損八傷”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或事物遭受嚴重損傷,幾乎無法恢複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說,“七損八傷”以誇張手法突出損傷的嚴重性,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是漢語中表達“慘重損失”的典型成語。
七損八傷是一個成語,形容遭到痛擊或嚴重傷害,損傷到了極緻的程度。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七”和“損”,其中“七”是指數目,意味着極多或幾乎全部;“損”是指遭受到的傷害或損失。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是19畫。
《七損八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著名小說《*********》裡的一個故事情節。故事中,一個受到許多傷害的人在妓院裡被深惡痛絕的人抛棄,因此被形容為“七損八傷”。這個成語在後來演化成為了描述受到嚴重打擊或傷害的意象。
《七損八傷》在繁體字中是「七損八傷」。繁體字是漢字演變的一種形式,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使用,與簡體字形态不同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文字形态也有差異。在古代版本中,“損”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上部分是“宀”字,下面則采用了“㐬”字。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一些例句中常使用《七損八傷》這個成語,例如:“他昨晚被打得七損八傷,現在還躺在醫院裡。”這句話意思是說這個人被打得非常慘,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與《七損八傷》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狼狽不堪”、“骨肉橫飛”等。而意思相反的成語則有“無恙”、“安然無恙”等。
由于《七損八傷》這個成語的形象生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來形容受到重大打擊的人或事情,表達出極度的痛苦和悲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