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bey]∶遵從;順從
服從命令
(2) [submit;comply with]∶屈服于别人的意志或權力
服從外國的法律
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資治通鑒》
《禮記·内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 孫希旦 集解:“服從,謂服其事而從君也。”後謂順服、遵從為服從。《商君書·畫策》:“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服從。”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是以七十二子自遠方至,服從其德。” 宋 曾鞏 《熙甯轉對疏》:“近者使之親附,遠者使之服從。” 清 唐甄 《潛書·任相》:“奸亂不作,海内服從。” 王力 《龍蟲并雕齋文集·略論語言形式美》:“詩的語言形式美始終應該服從于詩的意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服從漢語 快速查詢。
“服從”是漢語中的常用動詞,讀作“fú cóng”,指個體或群體在意志、行為上接受并執行權威方的指令或規範。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遵照、聽從他人意志或規則約束。《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遵照并執行(命令、規定或他人意願)”,強調被動接受與主動執行的統一性。例如《禮記·中庸》中“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即隱含對自然規律的服從。
深層内涵
在哲學與社會學層面,服從包含理性判斷與價值認同的雙重性。《漢語大詞典》引《荀子·議兵》“民之服從,非畏吾威,乃服吾德”說明古代已強調道德認同對服從行為的驅動作用。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法律、軍事、組織管理等語境。如漢典(www.zdic.net)例證“士兵服從軍令”“公民服從法律”,體現其社會規範屬性。
該詞在《論語·為政》“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已蘊含自覺服從的思想雛形,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進一步從法律層面确立了服從的現代公民義務屬性。
“服從”指個體或群體接受并執行他人指令、規則或權威要求的行為,通常包含以下層面的含義:
需注意:健康的服從應建立在合理性與道德基礎上,過度服從可能抑制個人判斷力。
擺樣子褓衣備酒漿比服蟬鳴稻掣籤穿楊撺嘴登廂點呈蹀舞頂老定位東昏犢車麈尾阸窮二迹方道凡下飛來禍甘霖更闌人靜閣主寒乎會費火傘降贳見譏建窯集料禁更敬謝侷促抗心空心勞民動衆離開绫羅綢緞硫酸鎂論端羅圈揖賣零工夫芒寒色正毛席瞢松緬求免稅幂籬暮暮虔婆商估紳士司危宿草筍屐苔岑團量土蟄五車書小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