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烈日。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清 林則徐 《中秋炮台眺月》詩:“行酒東臺對落日,猶如火傘張鬱攸。”
(2).紅色的傘蓋。 宋 秦觀 《觀寶林塔張燈次胡瑗韻》:“次第邊烽舉,高低祭燭攢;虹旌排陣堞,火傘禦靈官。”
火繖:同“ 火傘 ”。 宋 劉克莊 《蔔算子·茉莉》詞:“相對炎官火繖中,便有清涼意。” 宋 楊萬裡 《夏夜月下獨酌》詩:“明朝火繖上,别作一經營。” 清 趙翼 《苦熱》詩:“火繖當空氣益炎,避炎何處覓深嚴。”
“火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基本釋義
指夏季熾熱的陽光,形容天氣極度炎熱,如同火焰形成的傘蓋籠罩大地。例如“火傘高張”常用來描述烈日當空的場景。
文學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強調酷暑難耐的環境。例如:“八月的驕陽像張火傘,大地滾燙,連動物都熱得喘不過氣。”
基本釋義
指紅色的傘狀遮蓋物,常見于古代儀仗或建築裝飾中,如宋代秦觀詩中提到的“火傘禦靈官”。
文化背景
紅色傘蓋在古代象征威嚴或慶典,例如祭祀、皇家儀式等場合。
《火傘》是一個詞語,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火”和“傘”。
“火”的部首是火(huǒ),它的總筆畫數為4。
“傘”的部首是人(rén),它的總筆畫數為7。
“火傘”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古代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常常出現。它指的是一種神奇的傘,可以在火焰中保護人們,使其免受火災侵害。
繁體字表示為「火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由于筆畫和形狀的演變,字形會有所不同。對于“火傘”這個詞來說,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1. 雨下得很大,他打開火傘遮住身體。
2. 他拿着火傘走進了燃燒的房屋,成功救出了被困的人們。
火焰、火柴、火光、火車、傘下、傘蓋、遮傘
火雨、護身傘
水傘、雨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