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鳴時成熟的稻子。《齊民要術·水稻》引 晉 郭義恭 《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 北周 庾信 《奉和永豐殿下言志》之六:“六月蟬鳴稻,千金龍骨渠。”
“蟬鳴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指蟬鳴時節成熟的稻子,主要生長于南方地區,通常在農曆七月前後成熟。
曆史文獻依據
特點與地域性
該品種因成熟期與蟬鳴季節重合而得名,屬于早熟稻類,適應南方氣候條件,具有特定的農耕文化意義。
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如漢典)将其定義為“蟬鳴時成熟的稻子”,強調時間節點與自然物候的關聯。
總結來看,“蟬鳴稻”是古代對特定成熟期稻米的稱謂,兼具農學與文學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齊民要術》等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蟬鳴稻是一個漢字詞組,由蟬(chán)和鳴(míng)以及稻(dào)三個字組成。
蟬字由蟲(蟲子)和占(占據)組成,表示一種昆蟲。鳴字由口(嘴巴)和名(發出聲音)組成,表示發出聲響。稻字由禾(稻谷)和舀(盛取)組成,表示稻谷。
蟬鳴稻一詞指的是稻田中蟬鳴的景象,形容夏季稻田裡蟬鳴聲此起彼伏,陣陣傳來的生動場景。
在繁體字中,蟬字的“蟲”部分多為蟬,鳴字的“口”部分多為聲。
古時候,蟬鳴稻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炎炎夏日,蟬鳴稻麥間,清脆的鳴聲讓人心曠神怡。
相關詞語:夏日、稻田、蟲鳴、聲響。
近義詞:蟬鳴稻田、稻浪蟬鳴。
反義詞:靜谧稻田、無聲稻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