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褓衣的意思、褓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褓衣的解釋

嬰兒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大中 進士 鄭嵎 《津陽門》詩,亦有‘ 祿兒 此日侍禦側,繡羽褓衣日屓贔’之句,豈當時天下人怨毒 楊氏 ,故有此不根之語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褓衣(bǎo y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包裹嬰兒的布被或衣物,是“襁褓”概念的具體組成部分。以下從詞典釋義、結構分析、引申意義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闡釋:

一、本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包裹、束縛嬰兒所用的布幅或小被子,功能在于保暖、保護嬰兒安全,并便于攜帶。古時常用長布條(襁)将嬰兒背負于身後,外層包裹的厚衣被即為“褓”。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289頁。

  2. 構詞與語義關聯

    “褓”字從“衣”部,本義即為包裹嬰兒的衣物。《說文解字》未單列“褓”,但“襁”字釋義為“負兒衣”,可見二者關聯緊密。後世“襁褓”常作為複合詞使用,如《漢書·宣帝紀》載:“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漢書》卷八。

二、引申與文化内涵

  1. 象征意義

    引申指人生的嬰兒期或事物的初始階段,如“襁褓之年”。其文化意象強調脆弱性需受保護,如《禮記·内則》載:“子生…居側室,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設帨于門右,三日始負子。” 其中“負子”即指以褓衣背負嬰兒的禮儀。

    來源:《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中華書局。

  2. 民俗應用

    傳統褓衣多選用柔軟棉布或絲綢,并繡制虎頭、五毒等紋樣以驅邪祈福,如山西民間“虎頭褓”習俗。此類實物可見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生活展”館藏。

    來源:《中國民俗大系·山西卷》,甘肅人民出版社。

三、現代使用與文獻例證

現代漢語中“褓衣”單獨使用較少,多保留于“襁褓”一詞中,常見于文學作品描寫嬰兒場景。例如冰心散文《寄小讀者》:“這小小的襁褓中人,竟會牽惹起我如此深長的思緒。”

來源: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北新書局。

結語

褓衣作為中華育嬰文化的重要載體,既具實用保暖功能,亦蘊含對生命呵護的象征。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文獻、民俗實物及語義演變綜合考據,方能完整呈現這一傳統物象的文化厚度。

網絡擴展解釋

“褓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引用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用“繡羽褓衣”描述嬰兒服飾,反映其古代用法。

現代應用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與“襁褓”同源,但更側重衣物的具體形态。

相關擴展

該詞由“褓”與“衣”組合而成,生動體現了對嬰兒衣物的特指,兼具實用與文學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谀谄媚百花潭頒獎兵拿禍結陛坐不逾時擦亮眼睛差降穿連磁盤蹙金結繡黨羽訂述帝星鈍緻風虹分擾佛汗撫懷伏臘感人至深乖覺絓漏光赤寒冽鴻毳華夷佳政劫擊兢慙景輝就教空洞狂絲恇眩窺覰例封莅官馬死黃金盡妙解噴漿蒱睃摸索洽驩憔顇親告神怒人怨四景陶朱亭館土釜突鏡魏堤杇槾烏柿無憂洞小祠小大小範西官新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