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光色清冷而純正。比喻人的品行高潔、端正。 唐 劉禹錫 《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天下文士,争執所長,與時而奮,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 清 錢謙益 《複徐巨源書》:“其以僕為鬥杓,為帝車,芒寒色正,傑然而出世乎?” 清 黃宗羲 《劉瑞當墓志銘》:“ 瑞當 於諸子中芒寒色正,諸子皆引為畏友。”
“芒寒色正”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星光清冷而色澤純正(),後引申為贊頌人的品行高潔正直。例如唐代劉禹錫在《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中以“繁星麗天”作比,強調如星辰般明亮且正直的品格()。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劉禹錫的文學作品,描述文人才德出衆時寫道:“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此句以星辰為喻,突出品德的光輝與端正()。宋代張孝祥在《代季父上陳樞密書》中沿用此典,稱頌賢者“真與芒寒色正者比”()。
三、用法特點
四、文化内涵
古代常以自然現象比喻人格,星光象征純潔與正直,“芒寒”則暗含剛正不阿的品性()。這一表達融合了天文意象與道德評價,展現了漢語修辭的凝練與深意。
《芒寒色正》是一個典故,意為冬天裡植物的顔色變得更加清晰明亮。
《芒寒色正》的部首是⺥(艸)和⺼(月),筆畫數為16。
《芒寒色正》出自《詩經·秦風·碛中篇》中的一句詩:“有冽如水,芒芒和秋,芒寒色正。”作者借芒寒色喻指冬天植物顔色的變化。
《芒寒色正》的繁體字為《芒寒色正》。
古時候,《芒寒色正》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冬天的森林裡,《芒寒色正》的草木散發出一股清新的氣息。
2. 寒冷的北風吹過,讓大地上的植物變得《芒寒色正》。
芒寒、寒色、色正
冬日植物色彩明亮
芒暖色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