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 of last year] 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禮·檀鄉上》
(1).隔年的草。《禮記·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穎達 疏:“宿草,陳根也,草經一年則根陳也,朋友相為哭一期,草根陳乃不哭也。”後多用為悼亡之辭。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唐 戴叔倫 《贈康老人洽》詩:“多識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沒桑田。” 宋 司馬光 《送王待制知陝府》詩:“疇昔誠相契,間關分不渝。絶絃悲宿草,撫首念諸孤。”
(2).借指墳墓。 清 周亮工 《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賴公之靈,徼天解網,沉寃獲雪。南奔兩親之喪,伏處草土,收召魂魄。始得走一介,以生芻一束,告公于宿草之前。然已去公之沒四年于茲矣!”
(3).借指人已死多時。 清 宋荦 《吳漢槎歸自塞外作歌以贈》:“歸來兩公已宿草,惟君懷抱猶豪雄。”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初三月》:“今二君已皆宿草,回溯前塵,恍如春夢。”
(4).存留過夜的草料。 元 無名氏 《桃花女》楔子:“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
“宿草”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悼亡之辭
後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例如:
借指墳墓或亡故之人
清代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中以“宿草”代指墳墓,而清代宋荦的詩句“歸來兩公已宿草”則隱喻友人去世已久。
“宿草”的核心含義與悼亡相關,常見于古典文學;其他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曆代詩文注解。
《宿草》是指在農田土壤中生長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堅韌的根系,能夠在農田中長時間生存。
《宿草》這個詞的拆分是“宀”、“去”、“艹”加上“艹”。其中,“宀”是表示房屋的部首,“去”是表示去掉的部首,“艹”是表示草的部首。
《宿草》總共有11個筆畫,分别是宀(3),去(5),艹(6),艹(6)。
《宿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宿指的是長時間停留、留宿的意思,草指的是植物。因此,宿草指的是長時間留在田間地頭的草本植物。
在繁體字中,宿草可以寫作「宿草」或者「宿草」。
在古時候,漢字「宿」的寫法略有不同。有時候會寫成「㿺」,表示人有東西或東西有人。而字「草」的古代寫法是「艸」。
1. 田間長滿了宿草,需要及時除去。
2. 防止宿草的生長,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産量。
宿舍、宿命、宿敵、宿酒、宿雨
田草、田蓬、野草
農作物、莊稼、谷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