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祓除的意思、祓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祓除的解釋

(1).除災去邪之祭。《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 鄭玄 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賈公彥 疏:“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劉昭 注:“《韓詩》曰:‘ 鄭國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 唐 韓愈 《論佛骨表》:“古之諸侯,行弔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過弔。” 魯迅 《呐喊·阿Q正傳》:“ 趙 府上請道士祓除缢鬼,費用由 阿Q 負擔。”

(2).清除;消除。 ********* 《戰争與人口問題》:“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

(3).使純潔。《國語·周語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韋昭 注:“祓,猶拂也。”《國語·周語上》:“祓除其心,精也。” 韋昭 注:“精,潔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祓除是中國古代宗教祭祀中的重要儀式,指通過特定儀軌消除災厄、祈求祥瑞的行為。該詞由“祓”和“除”二字構成,其中“祓”從“示”部,本義為拔除不祥,《說文解字》釋其“除惡祭也”;“除”則含清除、修治之意。二者合稱,特指以祭祀手段祛除邪祟的宗教活動。

從文獻用例看,祓除儀式常見于先秦典籍。《周禮·春官》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說明周代已由專職巫祝主持祓除儀式,且多在歲首或災異發生時舉行。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強調,祓除需配合“熏香”“沐浴”等淨化程式,具有身心雙重潔淨的象征意義。唐代孔穎達進一步闡釋,認為祓除包含“禳災(消除災難)”與“祈福(求取福佑)”兩個維度。

現代漢語中,“祓除”仍保留其核心語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古代除災求福的祭祀”,同時指出該詞可引申為抽象意義上的“消除不良影響”。在學術研究中,祓除儀式被視作中國早期宗教形态的重要實證,反映了先民通過儀式行為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心理。

網絡擴展解釋

“祓除”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清除災禍、淨化身心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祓除(拼音:fú chú)原指古代通過祭祀儀式除災去邪的行為,後衍生出清除、淨化等抽象含義。該詞由“祓”(除兇祈福)和“除”(去除)組合而成,體現從具體儀式到抽象概念的演變。

二、主要義項

  1. 除災去邪的祭祀儀式
    古代由女巫主持,如《周禮·春官·女巫》記載“掌歲時祓除釁俗”,鄭玄注“三月上巳如水上”。漢代發展為三月上巳節在水邊洗濯以祛除宿垢的習俗(《後漢書·禮儀志》),唐代韓愈亦提及用桃茢祓除不祥。

  2. 清除或消除
    引申為對負面事物的去除,如李大钊在《戰争與人口問題》中呼籲“祓除此等根性”。

  3. 使心靈純潔
    《國語·周語上》強調“祓除其心,以和惠民”,韋昭注“祓,猶拂也”,即拂去雜念以達精神淨化。

三、民俗與文化演變

四、現代延伸

如今“祓除”多用于抽象語境,如“祓除偏見”“祓除心魔”,強調對負面因素的徹底清除。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民俗案例,可參考《周禮》《後漢書》及近現代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八娭毑安體並日不可諱彩樓承差尺雪誕曜鄧家銅山多義二賀發環芳節繁英風俗人情副神經頫眺趕街子膏理告譴閣淺溝猶瞀儒漢印訇轟靧浴交絡郊野掎奪九裡山爵人勞動密集型利餌躏藉柳骨顔筋漏春和尚邁俗懋列冒勢妙處腦袋瓜淰淰暖房夜飯朋會朋家盆子瓶沈簪折潛處辁樸人約黃昏眚厲食啖獸侯舒急四川省死市堂姨套括文姝祫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