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體的意思、安體的詳細解釋
安體的解釋
使身體安適;安養身體。《莊子·盜跖》:“人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 漢 班固 《竹扇賦》:“來風辟暑到清涼,安體定神達消息。” 唐 李華 《含元殿賦》:“王臨於朝,天地貞觀。靈宮巖巖,上下交贊。蓋所以法乾道而遵帝度,豈惟安體而明威者哉。”
詞語分解
- 安的解釋 安 ā 平靜,穩定:安定。安心。安甯。安穩。安閑。安身立命。安邦定國。 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撫。 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
- 體的解釋 體 (體) ǐ 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 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
專業解析
“安體”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核心含義圍繞“使身體安適、舒適”展開,具體釋義及權威依據如下:
-
本義:使身體安適、舒適
- 釋義: 指通過休息、調養或處于適宜環境等方式,讓身體得到安甯、舒適的狀态。
- 權威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明确将“安體”解釋為“使身體安適”。
- 《辭源》(商務印書館):在解釋“安”字時,其義項包含“安逸,舒適”,并引《荀子·修身》例證“勞苦而容貌不枯,好交(按:通‘狡’,狡黠,此指過度)也,然而不安體”,意指過度狡黠(或解讀為過度修飾)雖使人勞苦卻不顯憔悴,但并不能讓身體真正安適。此例直接使用了“安體”一詞,說明其古已有之,指身體的安適狀态。
- 典籍例證:
- 《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故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于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壽長矣。勝理以治國則法立,法立則天下服矣。故適心之務在于勝理。夫音亦有適:…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樂無太,平和者是也。故安體樂意之情者,不待聲音。” 此處“安體”與“樂意”(使心情愉悅)并列,指音樂(此處指適度的音樂)能帶來的身體安適的效果。
-
引申義:安身立命的基礎或方式
- 釋義: 在更抽象的層面,“安體”有時可引申指賴以生存、使生命得以安甯的基礎或根本途徑。
- 典籍例證:
- 《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失之乎數,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勢,求之乎國,危。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蝼蟻。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并,治亂齊則不能相正。故小大、輕重、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方三千裡。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天下之地,方千裡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衆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全威,所以博義。義博則無敵,無敵者安。故觀于上世,其封建衆者,其福長,其名彰。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遠彌小。海上有十裡之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輕,以衆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故曰:以滕、費則勞,以鄒、魯則力,以宋、鄭則易力,以齊、楚則舉矣。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適孽無别則宗族亂。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衆人乎?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雖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定分而已矣。’…故安體之居,適衣之食,通民之欲,而室屋之度可得也。” 此段末尾的“安體之居”指能夠使身體安適的居所,是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
-
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安體”作為獨立詞語使用頻率不高,多出現在古文引用或特定語境(如中醫養生、古典文獻研究)中,其含義仍主要保留“使身體安適”的本義。在表達類似概念時,現代漢語更常用“安身”、“舒適”、“休養身體”等短語。
“安體”的核心詞典釋義為“使身體安適、舒適”。這一解釋得到了《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權威支持,并在《荀子》、《呂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有實際用例。其含義可具體指通過休息、環境等獲得的身體舒適狀态,也可抽象引申為安身立命的基礎條件。現代使用中,該詞較為書面化且不常用。
網絡擴展解釋
“安體”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ān tǐ,注音為ㄢ ㄊㄧˇ,其核心含義為使身體安適;安養身體。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1.基本釋義
“安體”指通過調節身心狀态或采取特定方式,使身體達到舒適、安甯的狀态。例如注重作息規律、保持樂觀心态等行為均可視為“安體”的實踐()。
2.古籍出處
- 《莊子·盜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強調通過順應自然規律和修養身心來實現身體的長久安康()。
- 漢·班固《竹扇賦》:“安體定神達消息”,描述借助外物(如竹扇)調節體溫,達到安定身心的效果()。
- 唐·李華《含元殿賦》:“豈惟安體而明威者哉”,将“安體”與治理國家的宏觀理念結合,體現修身與治世的關聯()。
3.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安體”多用于強調健康生活方式,例如“作息有常,身體平安”等表述()。其内涵延伸至心理與生理的雙重調和,如“樂觀大度,心理平安”也被視為“安體”的一部分。
“安體”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養生理念的體現,也適用于現代健康管理,強調通過内外協調實現身心和諧。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莊子》、漢代辭賦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如家黯敝婢膝奴顔常識赤符次述叢刊大忙季節杜秋娘腓辟肥田草附庸風雅幹熱敢是高道槐穟胡天胡地鑒詧講序兼及燋熬驕縱畸功譏關饑苦可逆科瑣口回寇先塊頭廊子蓮舟魯詩耐洗蛲瘕偶婚麅子漰奔秦璧青龍金匮穰穰垓垓人蹤如同上冢山姆大叔少林拳畬菑熟缣私鹽包擡寫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通劑枉轍衛道士吳坂鮮飈綫圈校讐小鹿觸心頭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