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吃。《後漢書·獻帝紀》:“是時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
(2).飯食清淡。《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 呂後 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裴駰 集解:“ 徐廣 曰:‘啖一作“淡”。’ 駰 案: 如淳 曰:‘食無菜茹為啖。’” 司馬貞 索隱:“《説文》雲:‘淡,味薄也。’”
食啗:吃。《儀禮·特牲饋食禮》“舉肺脊以授屍” 漢 鄭玄 注:“肺,氣之主也。脊,正體之貴者。先食啗之,所以導食通氣也。” 宋 蘇轼 《漁樵閑話》下篇:“某等性命既為虎之所食啗,固當附心刻志以報寃。”
“食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進行解析:
動詞用法(吃)
指進食行為,尤其強調吃粗糙或清淡的食物。例如《後漢書》中“人相食啖”即描述饑荒時期被迫吃人的慘狀。
形容詞用法(飲食清淡)
如《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攻苦食啖”,此處“啖”通“淡”,意為呂後與漢高祖共同經曆艱苦生活,飲食簡樸無葷腥。
需注意“啖”單獨使用時,可表示“吃硬物”(如啖蔗)或“利誘”(如啖以重利),但與“食”組合後多偏向飲食狀态的描述。
該詞兼具動作與狀态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食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吃一口”或者“嘗一嘗”。這個詞可以分解為食(吃)和啖(一口),是一個形容人們品嘗食物時的動作。
它的部首是“食”(shí),它是象形字,表示與食物有關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8畫。
《食啖》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獻中,是古代中國人對食物品嘗的行為的描述。在古代,人們對食物的講究和品嘗是相當重要的,因此《食啖》這個詞誕生了。
在繁體字中,食啖的寫法是「食啖」。在繁體字中,字形更加複雜,更接近古代字形,但意義和拼音發音相同。
在古時,食啖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古代文字形态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一些使用食啖這個詞的例句有:
1. 他隻食啖一口菜,就轉身離開了。
2. 新鮮的水果看起來很好吃,我心動地食啖了一顆。
除了食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
組詞:食品、啖味、食量。
近義詞:嘗試、品味、品嘗。
反義詞:吐出、咽下、噴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