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祓除的意思、祓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祓除的解释

(1).除灾去邪之祭。《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 郑玄 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刘昭 注:“《韩诗》曰:‘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弔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过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 阿Q 负担。”

(2).清除;消除。 *********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

(3).使纯洁。《国语·周语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韦昭 注:“祓,犹拂也。”《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祓除是中国古代宗教祭祀中的重要仪式,指通过特定仪轨消除灾厄、祈求祥瑞的行为。该词由“祓”和“除”二字构成,其中“祓”从“示”部,本义为拔除不祥,《说文解字》释其“除恶祭也”;“除”则含清除、修治之意。二者合称,特指以祭祀手段祛除邪祟的宗教活动。

从文献用例看,祓除仪式常见于先秦典籍。《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说明周代已由专职巫祝主持祓除仪式,且多在岁首或灾异发生时举行。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祓除需配合“熏香”“沐浴”等净化程序,具有身心双重洁净的象征意义。唐代孔颖达进一步阐释,认为祓除包含“禳灾(消除灾难)”与“祈福(求取福佑)”两个维度。

现代汉语中,“祓除”仍保留其核心语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古代除灾求福的祭祀”,同时指出该词可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消除不良影响”。在学术研究中,祓除仪式被视作中国早期宗教形态的重要实证,反映了先民通过仪式行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心理。

网络扩展解释

“祓除”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与清除灾祸、净化身心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祓除(拼音:fú chú)原指古代通过祭祀仪式除灾去邪的行为,后衍生出清除、净化等抽象含义。该词由“祓”(除凶祈福)和“除”(去除)组合而成,体现从具体仪式到抽象概念的演变。

二、主要义项

  1. 除灾去邪的祭祀仪式
    古代由女巫主持,如《周礼·春官·女巫》记载“掌岁时祓除衅俗”,郑玄注“三月上巳如水上”。汉代发展为三月上巳节在水边洗濯以祛除宿垢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唐代韩愈亦提及用桃茢祓除不祥。

  2. 清除或消除
    引申为对负面事物的去除,如李大钊在《战争与人口问题》中呼吁“祓除此等根性”。

  3. 使心灵纯洁
    《国语·周语上》强调“祓除其心,以和惠民”,韦昭注“祓,犹拂也”,即拂去杂念以达精神净化。

三、民俗与文化演变

四、现代延伸

如今“祓除”多用于抽象语境,如“祓除偏见”“祓除心魔”,强调对负面因素的彻底清除。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民俗案例,可参考《周礼》《后汉书》及近现代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锁俵扬不假思索苍狗侧妃搀扶长长楚舘悰灵璀璨夺目捣碓第宇恶女匪昵浮翳刚风公牍海角黑雨驩合怙才骄物减省甲叶竭节景相疾子决市空包弹牢络雷椎两优释褐敛态李时珍浏浏盲人把烛溟海民和牛头排掉啪脱喷吐千峰万壑青霄白日庆宥神龙见首不见尾使副适应收获双头花耍手艺抒情私憎贪路逃闪脱胎未了温言蜗篆香消玉殒席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