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耗用資金較少、使用人工勞動較多,以手工勞動為主的一種生産活動類型。《人民日報》1984.7.2:“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工農業發展尚處于勞動密集型的階段。”
勞動密集型是經濟學中描述生産要素組合特點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及特點如下:
指在生産活動中,勞動力投入比例顯著高于資本、技術等其他生産要素的經濟模式。這類産業或企業單位産出的勞動消耗(包括體力與腦力勞動)占比較大,而資本有機構成(即生産資料與勞動力的價值比例)較低。
典型企業包括員工總數超1000人或單班次超200人的服裝廠、電子組裝廠等。這類企業在突擊生産時可能出現設備超負荷、易燃品堆積等問題,需特别注意安全管理。
如需更完整的行業列表或政策定義,可參考《建築内部裝修設計防火規範》(GB50222-2017)等标準文件。
勞動密集型是指在生産、經營過程中,勞動力占據主導地位,而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的一種生産方式。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大量的人工勞動力被使用,相對比較昂貴,而機械設備相對較少。這種生産方式經常出現在勞動力資源充裕、工人素質普遍較低和機械設備普及程度不高的地區或行業中。
勞 (láo): 工 (gōng)、力 (lì)、力 (lì)
動 (dòng): 雲 (yún)、又 (yòu)
《勞動密集型》一詞由“勞動”和“密集型”組成。勞動指的是人的勞動力,涉及人類在生産和經營中的工作活動。密集型則指的是某種資源或活動在單位面積或單位時間内集中程度較高的情況。因此,勞動密集型即指在生産和經營中,人工勞動力占主導地位,且單位面積或單位時間内勞動力集中程度較高的生産方式。
勞動密集型
労動密集型
1. 這家工廠采用了勞動密集型的生産模式,吸引了許多當地居民就業。
2. 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企業開始轉向資本密集型的生産方式,減少人工成本。
勞動力、勞動力成本、勞動力市場、密集、資源密集、資本密集、勞動生産率
人力密集型、人工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