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減變動。 南朝 宋 慧琳 《武丘法綱法師诔》:“來不濡足,去不絶翮,頡頏升萃,進退損益。”
“進退損益”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sǔn yì,其基本含義指增減變動,常引申為在行動或決策中需要權衡利弊、衡量得失。
字面分解:
深層含義: 該成語強調在行動或決策時需綜合考量進退帶來的利弊,既包含事物本身的增減變動(如資源、形勢等),也涉及對結果得失的評估。
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相關詞典來源(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
進退損益是一個成語,由進、退、損、益四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在行事、處世或者做事情時,要考慮到進退的利弊和損益,做出明智的選擇。
進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11個筆畫。退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9個筆畫。損字的拆分部首是貝,總共有10個筆畫。益字的拆分部首是皿,總共有10個筆畫。
《進退損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後來被廣泛傳播和使用。它形容做事時要仔細權衡得失,有利可圖就繼續進行,有損必避免。
繁體字中,進字的寫法是進,退字的寫法是退,損字的寫法是損,益字的寫法是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進字形狀的變化。進字在金文中的形狀是兩隻腳往前走的樣子,象征着前進;在秦篆中,進字加上冖上面,表示頭腦加進;在隸書中,進字上面加上力,表示用力前進。
他在自己的事業中謹慎權衡進退損益。
進取、退避、損失、取益
得失、利害、得益與失利
獲益、得利、得到與失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