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世的楷模、法則。 晉 江統 《谏愍懷太子書》:“弘範令軌,永為後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始序緻感,遂為後式。”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刊石立表,以紀勳烈。并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
“後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後世的楷模或法則,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對後世行為的規範作用。以下從釋義、出處及用法等方面展開分析:
“後式”指代後世遵循的典範或規則,常見于古典文本,用于強調某種制度、行為或文體的示範意義。例如: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場景包括:
需注意,“後式”在當代可能出現語境變化。例如:
“後式”作為古典詞彙,主要承載規範性與示範性内涵,多用于強調曆史經驗對未來的指導作用。研究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古今用法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後式》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某種風格、姿勢或方式。它可以指代後來者效法、學習某種風格或姿勢,也可以表示某種事物的發展或演變。
《後式》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寸”,部首“彳”表示“行走”,部首“寸”表示“長度的單位”。它包含8個筆畫。
《後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君子行》一詩中:“後式先達,洩漳瀆溺。”其中的“後式”意思是後來者效法之義。
在繁體字中,後式一詞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額外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後式的寫法為“後式”。
1. 他學習了師傅的後式,終于能夠獨立完成這個項目了。
2. 這種新的設計風格是對傳統風格的一種後式。
後式台、後式座、後式背、後式風格、後式學習
效法、模仿、學習、學習者
原創、獨創、獨特、創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