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上的意思、矯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上的解釋

違抗上司。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大臣之患,常立二罪之間:在職而不盡忠直之道,罪也;盡忠直之道,則必矯上拂下,罪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上"是一個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糾正上位者(君主或尊長)的過失或錯誤言行。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矯:本義為“使曲者直”,引申為“匡正、糾正”。《說文解字》注:“矯,揉箭箝也”,指矯正箭杆的工具,後衍生為修正偏差的行為 。
    • 上:指地位尊貴者,如君主、上級。《論語·學而》有“事君盡禮”之說,“上”即代指統治者 。
    • 合義:二字組合強調對權威者的直言規勸,體現儒家“忠谏”思想。
  2. 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矯上,謂矯正君上的過失。”

    《古代漢語詞典》補充:“臣子以正直之言糾正君主錯誤。”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政治倫理中的責任

    在傳統禮法制度下,“矯上”是臣子的道德義務。如《韓非子·說疑》載:“矯上之失,诘下之邪”,指臣子需直言進谏以維護綱紀 。

  2. 風險與界限

    因涉及挑戰權威,“矯上”需講究策略。《史記·滑稽列傳》中淳于髡“隱諷齊王”即為例證,強調“曲谏”智慧 。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荀子·臣道》

    “君有過謀過事,将危國家……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谏;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争……是謂矯上。”

    (注:此處“争”通“诤”,指以死力谏)

  2. 《後漢書·陳蕃傳》

    陳蕃上書桓帝:“矯上非謗,謂之為直”,批評宦官曲解忠臣谏言 。


四、文化内涵

“矯上”濃縮了儒家“以道事君”的倫理觀,如孔子言:“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主張臣子應堅守原則,不畏冒犯權威。這一概念亦與“文死谏,武死戰”的士大夫精神一脈相承 。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
  2. 《論語》通行注譯本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5. 《韓非子》校注本
  6. 司馬遷《史記》
  7. 王先謙《荀子集解》
  8. 範晔《後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矯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解釋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解釋
    • 違抗上司:源自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的記載,指大臣因堅持忠直之道而不得不違抗上級命令,導緻陷入兩難境地。
    • 糾正上級錯誤:現代解釋中,“矯”意為糾正,“上”指上級,合指改正上位者的錯誤或缺點。

二、詞源與用法

  1. 古代文獻依據
    荀悅提到:“大臣之患,常立二罪之間:在職而不盡忠直之道,罪也;盡忠直之道,則必矯上拂下,罪也。” 此處“矯上”強調因忠直而觸犯上級的矛盾性。
  2. 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糾正上級錯誤”,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偏向中性,與古代語境中的“違抗”略有差異。

三、相關辨析

四、使用建議

總結來看,“矯上”的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判斷,古代側重“違抗”,現代可擴展為“糾正”,但需注意語義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傲然挺立寶護八千裡路雲和月邊僻餅錠鄙邑超前持戈試馬持政皴皰到公石兜擔惡垜豐珍佛老附出敷腴工爵互卦掍成講言鍵盤樂器架子花臉進修鈞柄客序科業列氏溫标囹圉柳眉剔豎龍興雲屬梅妍男口尼聖平晝譬喻啟齒且況企警凄涼犯青陛瓊軒企竦肉裡眼上面折麻聖境盛美失性手本稅辔铄古切今送卷頭送死天屬銅闆無常鐘向盤小型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