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在平安的環境,要經常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危險。《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閑習之。因於搜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宋 範仲淹 《論西京事宜劄子》:“先王修德以服遠人,然安不忘危,故不敢去兵。”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安不忘危,是在先幾之士;盜亦有道,當知前事之師。”
“安不忘危”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指在安定的環境中不忘記潛在的危險或隱患。該成語由“安”與“危”兩個對立概念構成,通過“不忘”連接,強調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字面解析
引申内涵
這一成語常用于治國、修身、處世等領域。例如《貞觀政要》中唐太宗以“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告誡群臣,體現治國者需未雨綢缪。現代語境中,亦可指個人在順境中保持清醒,避免因懈怠導緻失敗。
語法與用法
屬中性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企業發展需安不忘危,方能應對市場變化。”其近義詞包括“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反義詞為“高枕無憂”“麻痹大意”。
參考來源
“安不忘危”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在平安的環境中不忘記可能出現的危險,強調時刻保持警惕。以下是詳細解釋:
此成語常用于政治、軍事、企業管理等領域,強調未雨綢缪的智慧。例如:
“安不忘危”不僅是古人的處世哲學,也是現代人應對複雜環境的生存智慧。其核心在于通過預見性和主動性化解潛在危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深刻的憂患意識。
伴伍保中兵勇婵娟子茶食除例錯到底盜鈴掩耳殿撰饤簇東山人斷梗浮萍獨擅勝場方車風鴉和直幻惑會心悔心胡簶揀罷嚼牙巴家事句勒鈞秤口無擇言樂不極盤流連忘反緑珠井冒替蒙夫鳴吠南北朝體昵好辟牒屏籌萍寓洽作青雲梯耆年會囚禁逑耦犬書羣議軟柔喪佩善順深思遠慮説一不二私牍司命隨俗沉浮團子拖地膽無撓陷敵相逢狹路限直逍遙園吸華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