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mit; present] 恭敬地獻上
進呈禦覽
進呈陛下
猶進獻。 宋 孫奭 《<孟子正義>序》:“作‘音義’二卷,已經進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蓋放榜之日,當即以題名録進呈。”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他自己是鋸木版,來做進呈的盒子。”
“進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ìn chéng,其核心含義是恭敬地獻上,通常用于下級對上級(如臣子對君主)或特定場合的呈獻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指以恭敬的态度将物品、文書等獻給尊長或權威者。例如: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臣子向帝王進獻奏章、書籍、貢品等,體現禮儀性和尊卑關系。例如:
宋代孫奭在《孟子正義》序中提到:“作‘音義’二卷,已經進呈。”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放榜之日,當即以題名録進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用例。
《進呈》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表示将某事物交給上級或上司審閱、批準或接納。它常常用于文書、信件等正式場合,表達對上級的敬意和誠懇。
《進呈》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辵”(chuò)部,表示走的意思;右邊是“言”(yán)部,表示語言的意思。 該字包含了外邊的6畫和内邊的8畫,共計14畫。
《進呈》是從古代漢字發展而來的現代漢字,最早出現于漢代。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進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進呈》在古代的寫法中,辵部的構造更為簡化,整個字體更加繁複,形狀與現代的寫法相比有所不同。
1. 他準備好了報告書,準備明天早上進呈給領導。
2. 這是一份對市長的建議信,請你幫我将它進呈給市政府。
進階、進取、呈送、貢獻、獻身、進程
獻上、奉上、遞交、提交、贈送
收回、取回、拒絕、退還、撤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