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座山。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仙山 岱輿 、 員嶠 、 方壺 、 瀛洲 、 蓬萊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萊 。”
(2).五座山。指 華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東萊 。《史記·孝武本紀》:“ 中國 華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東萊 ,此五山 黃帝 之所常遊,與神會。” 三國 魏 曹植 《籲嗟篇》:“飄飄周八澤,連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嶽 嵩山 、東嶽 泰山 、西嶽 華山 、南嶽 衡山 、北嶽 恒山 。《後漢書·馮衍傳》:“疆理九野,經營五山。” 李賢 注:“五山即五嶽也。” 唐 韓愈 《讀東方朔雜事》詩:“簸頓五山踣,流漂八維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徑山 興盛萬壽寺 、 北山 景德靈隱寺 、 南山 淨慈報恩光孝寺 、 甯波 阿育王山 鄮峰廣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五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解釋:
1. 東海五仙山
指古代傳說中位于渤海之東的五座仙山,包括岱輿、員峤、方壺(方丈)、瀛洲、蓬萊。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描述為漂浮于無底之谷的神山,後成為神話中仙人居所的象征。
2. 黃帝巡遊之五山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曾常遊華山、首山、太室(嵩山)、泰山、東萊(今山東萊州一帶),這五山被賦予曆史與人文意義。
3. 五嶽
即中國五大名山: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此說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及曹植詩作,後為道教和民間廣泛接受,代表地理與文化象征。
4. 南宋禅宗“五山”寺院
指南宋時期江南五大著名佛寺,包括杭州徑山寺、靈隱寺、淨慈寺,以及甯波阿育王寺、天童寺。這一制度影響了日本禅宗寺院的等級劃分。
5. 其他特殊指代
總結
“五山”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為五嶽或神話仙山,佛教與日本文化中則指向寺院等級。建議進一步查閱《列子》《史記》等古籍或地方志以深化理解。
《五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中國佛教中的五座著名名山,即嵩山、廬山、華山、恒山和泰山。這五座山分布在中國不同的地區,都是古代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的重要象征。
《五山》這個詞的部首是目,共有12個筆畫。
《五山》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佛教經典和相關文獻中,用來指代五座山的名稱。這五座山都有着深厚的佛教背景和曆史意義,因此被稱為《五山》。
《五山》的繁體字為「五山」。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并不完全一緻,因此《五山》的古時候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它所指代的五座山的名稱始終如一。
1. 佛教信徒常常前往五山朝拜,以追尋内心的甯靜。
2. 五山風景秀麗,吸引了無數遊客的到來。
1. 五座山(指的是五座著名的山峰)
2. 山水如畫(形容美麗的山水景色)
3. 觀山玩水(指的是遊覽景區的活動)
五嶽、五嶽之一(指的是五嶽中的任意一座)
無相關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