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琴煮鹤的意思、焚琴煮鹤的详细解释
焚琴煮鹤的解释
把琴当作柴火烧了去煮白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宋 洪适 《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清 黄景仁 《恼花篇》:“不忧人讥煞风景,焚琴煮鹤寧从同。” 傅尃 《避地》诗之一:“焚琴煮鹤垂垂尽,打鸭惊鸳事事非。”参见“ 烧琴煮鹤 ”。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鹤的解释 鹤 (鶴) è 鸟类的一属,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边,吃鱼、昆虫或植物:鹤立。鹤发(?)。鹤寿。鹤驾。鹤长凫短。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焚琴煮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为焚烧古琴、烹煮仙鹤,比喻极端破坏美好事物或大煞风景的行为。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结构释义
“焚”“煮”均为破坏性动词,“琴”“鹤”在古代文化中分别象征高雅艺术(琴为“君子四艺”之首)和祥瑞灵物(鹤被视作仙禽)。这种动宾结构的强烈反差,凸显了对珍贵事物的毁灭,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俗事败雅兴”。
二、典源演变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焚琴煮鹤,穷山恶水”,原指对自然景致的破坏。明代《醒世恒言》将其定型为成语,扩展至人文领域,如冯梦龙描述“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三、文化意象
- 琴的象征:古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礼记·曲礼》载“士无故不撤琴瑟”,代表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 鹤的意象:道教文化中鹤是长寿仙禽,《诗经·小雅》有“鹤鸣于九皋”的祥瑞描写,宋代林逋更以“梅妻鹤子”成为隐逸象征。
四、应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批评两种行为:
- 物质层面:如破坏文物、滥伐古树等具象毁坏,《文物保护法》明确禁止此类行为。
- 精神层面:指破坏艺术氛围或文化传统,例如在古迹中设置不当商业设施等行为。
该成语的警示意义在当代仍具现实价值,提醒人们珍视文化遗产与精神追求。相关释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76页,具体应用案例详见中华书局《古代汉语成语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焚琴煮鹤”是汉语成语,比喻糟蹋美好事物,破坏高雅情趣,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焚烧琴(高雅乐器)当柴火,烹煮鹤(象征祥瑞的仙禽)来食用。
- 引申义:指以粗俗、暴殄天物的方式对待珍贵或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批评破坏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或艺术的行为。
二、出处与演变
- 最早记载:出自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李商隐《杂纂》,将“烧琴煮鹤”列为“杀风景”行为之一。
- 文学引用:宋代洪适《满江红》中“焚琴煮鹤人何肯”进一步强化了其贬义色彩。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 适用语境:
- 批评破坏自然景观(如砍伐古树建景区);
- 讽刺不懂艺术的行为(如毁坏文物);
- 形容违背高雅情趣的庸俗之举。
- 例句: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 洪适词作:“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四、文化意象
- 琴与鹤的象征:
- 琴:代表文人雅士的修养(“琴棋书画”之首);
- 鹤:象征超脱凡俗的长寿仙禽(如“松鹤延年”)。
- 深层批判:通过破坏这两种意象,成语折射出对物质化、功利化行为的讽刺。
五、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暴殄天物、大煞风景;
- 反义词:惜玉怜香、锦上添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苕溪渔隐丛话》《醒世恒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榴班禅悲怖閟祠抄示车庐弛行纯备麤服乱头大蓟黨錮登讲跌根头放慢蚨母含鸟横徵苛役涸泽之神皇羲弧深焦脆劫富济贫金鋺酒在心头,事在肚里浚削剧役拘幽操阚月铿訇恪慎李贺罹咎弄口鸣舌露衣帕头聘接披挹敲掉箧簏亲眼穹林攘袂扼腕忍辱负重扫荡沙蚕扇头捎关打节韶亮生死存亡省用足财使促狭苏东坡碎据粟栗淘声斗气吞声忍气乌轮掀番相夸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