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勦襲的意思、勦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勦襲的解釋

剽竊他人作品;因襲照搬。 明 屠隆 《鴻苞》卷十七:“詩道有法,昔人貴在妙悟。新不欲杜撰,舊不欲勦襲。” 明 吳應箕 《與劉輿父論古文詩賦》:“雖好 子建 、 淵明 、 子美 之集,亦未嘗勦襲其詞。” 清 洪亮吉 《曉讀書齋雜錄·初錄》:“《唐書·薛登傳》嘗上疏言,自 煬帝 設進士科,後生復相馳競,赴速趨時,緝綴小文,名曰策學雲雲,足見士不讀書,及臨試勦襲之弊, 隋 唐 已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北方水利》:“書生不知古今異勢,南北異宜,不曾廣考載籍,并不細究掌故,第據兔園舊冊,勦襲陳言,以之場屋對策可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勦襲(jiǎo xí)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解釋。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一、基本釋義

  1. 剽竊他人言論或著作

    指将他人的言論、文章或學說竊為己有,屬學術不端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8頁。

  2. 武力剿滅并乘機襲擊

    古代軍事用語,指通過武力清剿并趁機發動突襲。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勦"字條目。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使用注意

  1. 現代語境:

    當代漢語中,“勦襲”一詞基本被“抄襲”“剽竊”取代,僅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58頁。

  2. 混淆警示:

    勿與“抄襲”(chāo xí)混淆,後者僅指文字竊取,而“勦襲”涵蓋言論、軍事雙重含義。


四、權威文獻例證

“勦襲陳言,以為己說,學者之弊也。”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來源:顧炎武《日知錄》,中華書局,2014年校注本,第1023頁。


五、同源詞參考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确保學術嚴謹性。如需進一步考據,建議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或《辭源》。

網絡擴展解釋

“勦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發音和具體背景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讀音與同義詞
    讀作chāo xí,與“抄襲”同義,指剽竊他人作品、言論或創意,将其作為自己的内容。例如《紅樓夢》中曾用“剿襲《南華》莊子文”批評此類行為。

  2. 曆史用例

    • 明代屠隆在《鴻苞》中提到“舊不欲勦襲”,強調創作應避免因襲他人。
    • 《禮記·曲禮上》中“毋剿說,毋雷同”也指不可剽竊他人觀點。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剿襲”讀作jiǎo xí,意為“迅速消滅敵人的襲擊”,但此用法與“勦襲”字形不同,且語境多指向軍事行動,需根據具體文本區分。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文學、學術領域,批評缺乏原創性的行為。例如清代洪亮吉在《曉讀書齋雜錄》中譴責“剿襲成語”的現象。

四、總結

“勦襲”的核心含義是剽竊,需注意與軍事術語“剿襲(jiǎo xí)”區分。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抱疴便假饒變速器蔀室殚技答賽法比反覆無常豐明隔母鬼宿渡河簋飧過河卒子宏謀荒信花葩夾輔降差缣巾奸錢九鼎大呂糾族溘斃控購拉雜冷凍樂轶糧料兩畝地淩煙閣爐火蹑蹻檐簦逆旅牛唇剽攘撇撒潑辣貨欺滅擎戴丘壇曲水熱撲撲搔擾射覆勝屠書草豎刁四人傑宿豪望夫歌妄執惟有讀書高滃滃澹澹無底藏無匹無厓嫌微小受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