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少數民族的一種簡易樂器。《阿詩瑪》詩之一:“破竹成四塊,劃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來做口弦。”注:“口弦是一種長兩寸寬五分,中間雕出一小齒的竹片,兩端拴有棉線,利用中間小齒的彈動及口形變化,可以彈出不同的聲音。由于它所發出的聲音與撒尼語言比較接近, 撒尼 姑娘便把它作為談情說愛的工具,用它代替語言傳達感情。” 雲南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娥并與桑洛》:“手指象竹筍,聲音象口弦,她會說會講,她的名字叫 娥并 。”
口弦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吹奏樂器,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口弦又稱「口弦琴」「響篾」或「口簧」,是我國少數民族常用的簡易樂器。其基本結構為:
通過口腔共鳴與手指動作配合發聲:
明代《南诏野史》記載「女彈口琴」,清代《滇南虞衡志》詳述其制作工藝。現代詩歌《阿詩瑪》亦提及口弦作為愛情信物的用途。
如需了解更多形制演變或具體民族的演奏習俗,可查閱民族音樂學相關文獻。
口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口”和“弦”兩個字構成。
口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口(kǒu):口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它代表着嘴巴的形狀。
弦(xián):弦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它代表着弓弦或樂器的弦。
口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歌《口弦調》中。在古代,口弦是指用口吹奏的一種樂器,它的音調柔和悠揚。
在繁體字中,口弦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口弦的字形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由“口”和“弦”兩個字構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口弦的例句:
1. 他用口弦吹奏起美妙的曲子。
2. 這支歌曲用口弦演奏非常動聽。
3. 我喜歡聽口弦的音樂,它給人一種甯靜和放松的感覺。
一些與口弦相關的組詞包括:
口琴、弦樂器、弦子等。
口弦的近義詞可以是:
口腔樂器、口吹樂器。
口弦的反義詞可能是:
鍵盤樂器、打擊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