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桢的意思、幹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桢的解釋

築牆所用的主柱,豎在兩旁的叫“幹”,豎在兩端的叫“楨”。引申為支柱,支撐。 漢 揚雄 《法言·五百》:“經營然後知幹楨之克立也。” 汪榮寶 義疏:“幹,《説文》作榦。 李 雲:‘榦楨,築墻版之屬也。’按:《書·費誓》雲:‘峙乃楨幹。’《史記·魯世家》《集解》引 馬 注雲:‘楨幹者,皆築具;楨在前,幹在兩傍。’”《隸釋·漢山陽太守祝睦碑》:“當享繁祿,為帝幹楨。”

乾楨:朝廷的支柱。桢,古代築牆時所立的柱子。 漢 班固 《十八侯銘·曹參》:“蹇蹇相國,允忠克誠……身履國土,秉禦乾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幹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本義

  1. 建築術語
    “幹”和“桢”原指築牆時使用的木柱。根據古代築牆方法,“桢”豎立在牆的兩端,作為縱向支撐;而“幹”則豎立在牆的兩側,橫向固定結構。這種組合類似現代建築中的主梁與次梁,是牆體穩定的核心構件。

  2. 文獻依據
    《法言·五百》記載:“經營然後知幹桢之克立也”,漢代學者揚雄以此比喻事物的基礎與支撐。


二、引申義

  1. 象征支柱與骨幹
    在抽象層面,“幹桢”被引申為國家、社稷或組織的核心支柱。例如,元代詩句“盛業超前古,侯王作幹桢”将王侯比作國家的棟梁。

  2. 禮義與道德象征
    明代文獻中提到“仁賢遺德化,禮義為幹桢”,強調禮義道德如同建築中的幹桢,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三、讀音與字形


四、總結

“幹桢”從具體的建築構件發展為抽象的文化符號,既體現了古代工程技術智慧,也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對核心價值與骨幹力量的推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爾雅》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桢的意思

《幹桢》(gān zhē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人體或物體之間的一種平穩而牢固的支撐或支柱。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的基礎、支撐或支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幹桢》由“幹”和“桢”兩個部分組成。

“幹”作為部首,有木字旁意思;它由3個筆畫構成,按照順序分别是橫、豎、橫。

“桢”的部首是“木”,它由10個筆畫組成,按照順序分别是橫、豎、橫、橫、撇、捺、橫、豎、撇、捺。

來源

《幹桢》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丘中有麻》,後來也在其他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該詞的意義起源于人們建造房屋和交通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用來描述支撐結構的物體。

繁體

《幹桢》的繁體字為「乾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幹」的寫法有時為「旱」,「桢」的寫法有時為「楨」。

例句

1. 經過幹桢的支撐,這座橋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

2. 成功的幕後往往都離不開一系列幹桢的支持。

組詞

幹架、幹果、幹燥、幹淨、桢楠、桢闆、桢枝等。

近義詞

支柱、支撐、骨幹、骨架。

反義詞

搖擺、不穩、不固定、不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