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楊震傳》“雖有推燥居溼之勤” 李賢 注引《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溼,絶少分甘。”本謂分享甘美之味,後亦以喻慈愛、友好、關切等。《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少好學篤義。 陳國 陳融 、 陳留 濮陽逸 、 沛郡 蔣纂 、 廣陵 袁迪 等,皆單貧有志,就 瑁 遊處, 瑁 割少分甘,與同豐約。”《舊唐書·肅宗紀》:“問安靡闕,視膳無違;及同氣天倫,聯華棣萼,居嘗共被,食必分甘。” 清 方文 《重至姑孰訪王希文》詩:“君昔來江岸,分甘餉我親。”
“分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共同分擔艱苦
該成語由“分”和“甘”組成,字面意為“分享甘美”,但在實際使用中引申為共同分擔困苦或責任。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常用于描述朋友、同事或親人之間共患難的情誼。
詞源與典故
最早的記載見于《漢書·盧绾傳》和《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的《孝經·援神契》。例如後者提到母親對子女“推燥居濕,絕少分甘”,意為母親将幹燥處讓給孩子、自己睡濕處,并将僅有的甘美之物分給孩子,體現慈愛與犧牲。
比喻慈愛與友好
除分擔困苦外,“分甘”也可指分享美好的事物,如《三國志·吳志·陸瑁傳》提到陸瑁與友人“割少分甘”,象征友好與慷慨。
常見變體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可參考《後漢書》《孝經·援神契》等文獻來源。
《分甘》是一個成語,意為将甘美的事物分給别人,表示樂于與他人分享好處、榮譽或快樂。
《分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分(部首為刀,總筆畫數為4)+ 甘(部首為甘,總筆畫數為5)。
《分甘》的出處在《管子·度禮》:“夫樂天者,非也不欲視樂矣,必有所欲視者;非也不欲取樂矣,必有所欲取者。取人樂廢己身者曰分甘。”
在繁體字中,分寫作「份」,甘寫作「甘」。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固定,可以根據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将分寫作「份」,甘寫作「甘」。
1. 他總是樂于分甘,樂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
2. 我們應該學會分甘,懂得與身邊的人共享喜悅。
3. 分甘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能帶來更多的快樂與滿足。
共享、分享、互助、團結
分喜、分樂、共甘、共樂
占有、獨占、獨享、不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