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僑立的意思、僑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僑立的解釋

僑置。《晉書·地理志上》:“ 永嘉 之亂, 豫州 淪沒 石氏 , 元帝 渡 江 ,以 春穀縣 僑立 襄城郡 及 繁昌縣 。 成帝 乃僑立 豫州 於 江 淮 之間,居 蕪湖 。” 唐 劉知幾 《史通·邑裡》:“異哉! 晉氏 之有天下也。自 洛陽 蕩覆,衣冠南渡。 江 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僑立”是曆史術語,指中國古代政權為安置北方移民而在南方設立與原籍同名的州郡縣,屬于“僑置”政策的具體實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僑立”即“僑置”,指東晉及南朝時期,為安置因戰亂南遷的北方士族和百姓,在長江流域設立與原北方州郡同名的行政機構。這一政策既保留移民的戶籍歸屬感,又便于管理。

  2. 曆史背景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中原地區被少數民族政權占據,大量北方士族南遷。東晉元帝渡江後,為安撫移民,在江淮地區“僑立”州郡,如春穀縣僑立襄城郡、蕪湖僑立豫州等。

  3. 實施特點

    • 同名異地:南方設立的州郡名稱與北方原籍一緻,如“豫州”“襄城郡”。
    • 戶籍管理:僑民戶籍仍屬原籍,形成“雙重戶籍”制度,後逐漸與當地戶籍融合。
    • 政治意義:宣示對北方失地的統治權,凝聚移民對故土的歸屬感。
  4. 文獻記載
    《晉書·地理志》和唐代劉知幾《史通·邑裡》均記載了僑立政策,如“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反映其曆史影響。

  5. 後續演變
    南朝宋以後,部分僑立州郡通過“土斷”政策并入當地行政體系,戶籍與實土結合,僑置制度逐漸消亡。

“僑立”是東晉南朝應對人口遷徙的特殊行政手段,兼具政治象征意義和實際管理功能,對研究中國古代移民史和行政區劃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僑立的意思

僑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在外地獨立居住或者創立某個組織、團體等。常用來描述僑民在國外建立自己的家庭、事業或者社會組織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僑立的拆分部首是京字旁,筆畫數為10。具體的結構是從侯的右側加上立字的結構。

來源

僑立一詞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結構的形成。剛開始的時候,僑是指從一個房屋的一側走到另一側,後來引申為離開國家到他國定居。立則是站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創立、建立。

繁體

僑立的繁體字為僑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對于僑立而言,古時候的寫法是從上到下寫成“⺀”(左右豎折鈎)再加上“立”,現代的寫法則是從左到右寫成“京”(京字旁)再加上“立”。

例句

1.他僑立在美國已經有十年了,他在當地開了自己的公司。

2.這家公司是一群僑立的華人共同籌資創辦的。

組詞

僑眷、僑批、僑商、僑民、僑學、僑胞

近義詞

華僑、海外華人、僑居、僑置

反義詞

本土、歸國、歸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