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clare]∶公開表态或說明
莊嚴聲明
我們則公開聲明,恰是為着促使這些東西的消滅而創設條件,而努力奮鬥。——毛6*澤6*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2) [pronouncement]∶指聲明的文告
發表聲明
(1).《左傳·桓公二年》:“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原謂聲音與光彩,後以喻聲教文明。 南朝 齊 謝朓 《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文物共葳蕤,聲明且蔥蒨。” 五代 李宏臯 《溪州銅柱記》:“天人降止,備物在庭,方振聲明,又當昭泰。”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伏願蠻夷戎狄盡歸神化之爐錘,禮樂文章益廣聲明之衣被。” 清 魏源 《白嶽東岩》詩:“聲明走百靈,結構黥幽谷。”
(2).猶言呈明。舊時以下對上之詞。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客竄》:“因此弟輩一面聲明開府,一面奔赴京師,要使臣節光昭,交情完密。”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鹹豐三年三月初五六七日》:“初六日,補具聲明,呈請将正項銀一千二百八十兩先行付庫兌收。”
(3).聲張而明曉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東要撫》:“至 琦善 身膺重寄,不能聲明大義,拒絶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
(4).公開說明或表态。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聲明,不要把我算在裡面,你們房子賣不賣,我從來沒有想過。”
(5).指國家、政府、政黨、團體等為公開表明對某些問題或事件的立場和主張而發表的正式文體。 吳晗 《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我們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國6*民6*黨政府的陰謀,抗議 美國 政府的侮辱,發表了一個公開聲明。”
(6).佛教語。五明之一。古 印度 的文法、聲韻之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别。” 清 龔自珍 《<蒙古像教志>序》:“故撰《像教志》,專以推尊因明門中聲明一門,而非讚嘆夫食肉衣黃,堕邪師見也。”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八講:“對其他的學說,例如唯識、中觀以及小乘各部的毗昙、因明、聲明等等,他( 玄奘 )也勤加學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聲明漢語 快速查詢。
“聲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int a;
即為變量聲明。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尤其在法律或技術場景中,聲明的形式與效力可能具有特定要求。
聲明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表達出某個觀點、立場、權利或意圖的行為。
聲明的部首是⺤(月字旁),總共有七個筆畫。
聲明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為“言之明示也”。它由“言”和“月”兩個字組成,表達了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明确表達、告知的意思。
聲明的繁體字為「聲明」。
在古代,聲明一詞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設冡」,表示通過設立或安放一個小土冢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或意圖。
1. 我特此聲明,此事與我無關。
2. 他發表了一份聲明,公開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宣言、斷言、聲明書、宣示
宣告、公告、表明、宣布
否認、隱瞞、掩飾、不聲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