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舟行貌。《文選·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詩》:“萬軸胤行衛,千翼泛飛浮。” 李周翰 注:“飛浮,舟行皃。”
(2).上升貌。 宋 王安石 《祥雲》詩:“冰入春風漲禦溝, 上林 花氣欲飛浮。”
“飛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舟行貌
指船隻在水面上輕盈行駛的狀态。該釋義源于《文選·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詩》:“萬軸胤行衛,千翼泛飛浮。” 李周翰注解為“飛浮,舟行皃(貌)”,形容舟船如飛般輕快行進()。
上升貌
描述物體輕盈上升或飄動的姿态。例如宋代王安石《祥雲》詩中的“上林花氣欲飛浮”,以“飛浮”比喻花香隨春風升騰彌漫()。
“飛浮”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可形容舟船行駛的迅捷(如“泛飛浮”),也可描繪自然現象(如雲氣、花香)的升騰動态。其構詞結合了“飛”與“浮”的動感,整體傳遞出輕盈、靈動的意境。
若需查閱更詳細的古籍用例,可參考《文選》或王安石詩集的注釋。
《飛浮》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在空中飛翔或漂浮。
《飛浮》由部首“飛”和“糸”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飛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它來形容飛行或漂浮的物體。
繁體字中,《飛浮》的寫法保持相同,隻是外形上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于現代。《飛浮》的古代寫法略有變化,但整體上仍能辨認和理解。
1. 鳥兒在蔚藍的天空中飛浮着。
2. 氣球一下子脫離了地面,飛浮在空中。
1. 飛翔:飛翔是指鳥類或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動作。
2. 漂浮:漂浮是指物體在水或空中自由浮動的狀态。
1. 翺翔:翺翔與飛浮的意思相近,指在高空中自由飛行。
2. 飄蕩:飄蕩也可以用來指物體在空中漂浮、飄動的狀态。
1. 落地:與飛浮相對的概念,指物體從空中降落到地面。
2. 沉沒:沉沒是指物體下沉或被水淹沒的狀态,與飛浮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