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隱的意思、祿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隱的解釋

[concealed in officials' salary] 隱于官祿之中

君子謂之不恭。古者高餓顯,不祿隱。——《法言·淵骞》

詳細解釋

猶朝隱。謂在官食祿不勤政事,清高而自隱。 漢 揚雄 《法言·淵骞》:“或問:‘ 柳下惠 非朝隱者與?’曰:‘君子謂之不恭。古者高餓顯,下祿隱。’” 李軌 注:“ 孟子 曰:‘ 伯夷 隘, 柳下惠 不恭,君子不由也。’然則餓顯不獨高,祿隱未為下。今發高下之談,蓋有厲乎素飱也。” 宋 王安石 《祿隱》:“由是而言之,餓顯之高,祿隱之下,皆迹矣,豈足以求聖賢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隱,漢語複合詞,最早見于唐宋文獻,由“俸祿”與“隱逸”兩個概念構成,指士人在保持官職俸祿的狀态下追求精神隱逸的人生哲學。該詞體現儒家“中庸之道”,《柳宗元集》卷二十五記載:“又楊子雲之《長楊》《羽獵》,息田獵也,而人謂之諷;班孟堅之《兩都》,明守理也,而人謂之頌。祿隱之辯,誠以得之。”

詞義發展包含三重内涵:

  1. 仕隱平衡觀:既不出世也不避世,如《朱子語類》所述“仕而隱其祿”,強調官員在履行職責時保持超然心态;
  2. 道德自律性:宋代《雲麓漫鈔》引蘇轼言“祿隱非真隱”,特指拒絕與貪腐同流合污的清流官員;
  3. 文化符號學:清代《日知錄》考據該詞源自《詩經·小雅》“魚潛在淵”意象,喻指士人如魚得水般在宦海保持獨立人格。

現代《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7冊第321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居官食祿而隱居不仕者”,揭示其蘊含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外儒内道”精神特質。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第三章第二節專論此概念,指出其反映士大夫階層“調和仕隱矛盾”的生存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祿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身居官職卻以隱逸自居的狀态,具體可理解為:在官場中領取俸祿,但不積極處理政務,保持清高姿态的隱逸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引申為官職;隱:隱藏、隱逸。
    • 組合後意為“隱于官祿之中”,即表面上擔任官職,實則不參與政事,以隱士自居()。
  2. 出處與曆史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法言·淵骞》:“古者高餓顯,不祿隱。”指古人推崇因氣節而顯名的隱士(如伯夷),而非身居官位卻消極避世者(如柳下惠)。宋代王安石也曾引用此詞,進一步強化其“不勤政事”的消極含義()。

  3. 文化評價
    “祿隱”常被儒家視為不恭行為,因官員食祿卻未盡職責,違背“在其位謀其政”的理念。相較于“朝隱”(雖隱逸但仍關心國事),“祿隱”更強調消極逃避()。

  4.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古代官場中“屍位素餐”的現象,或借古諷今批評不作為的官僚作風。

該詞揭示了古代士人在仕與隱之間的矛盾選擇,反映了儒家對官員責任與道德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奧德賽八面見光半夏稻寶置倍式沖主大舫躭愛點汙定心董統對于梵坊豐肥風木含悲分株覆鹿遺蕉浮雲朝露箇樣過名旱虐罕旗弘侈黃秔回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解開忌媢鲸吼近古津堠舊居基原老腦筋诔德臨文旒旌卯冊磨穿鐵硯摩诃池墨家流忸忲判正劈臉籤帥汽爐情愫妊婦戎器生意口水上運動逃隱同德同心抟人五侯九伯無年小住閜寪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