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ealed in officials' salary] 隱于官祿之中
君子謂之不恭。古者高餓顯,不祿隱。——《法言·淵骞》
猶朝隱。謂在官食祿不勤政事,清高而自隱。 漢 揚雄 《法言·淵骞》:“或問:‘ 柳下惠 非朝隱者與?’曰:‘君子謂之不恭。古者高餓顯,下祿隱。’” 李軌 注:“ 孟子 曰:‘ 伯夷 隘, 柳下惠 不恭,君子不由也。’然則餓顯不獨高,祿隱未為下。今發高下之談,蓋有厲乎素飱也。” 宋 王安石 《祿隱》:“由是而言之,餓顯之高,祿隱之下,皆迹矣,豈足以求聖賢哉?”
“祿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身居官職卻以隱逸自居的狀态,具體可理解為:在官場中領取俸祿,但不積極處理政務,保持清高姿态的隱逸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曆史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法言·淵骞》:“古者高餓顯,不祿隱。”指古人推崇因氣節而顯名的隱士(如伯夷),而非身居官位卻消極避世者(如柳下惠)。宋代王安石也曾引用此詞,進一步強化其“不勤政事”的消極含義()。
文化評價
“祿隱”常被儒家視為不恭行為,因官員食祿卻未盡職責,違背“在其位謀其政”的理念。相較于“朝隱”(雖隱逸但仍關心國事),“祿隱”更強調消極逃避()。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古代官場中“屍位素餐”的現象,或借古諷今批評不作為的官僚作風。
該詞揭示了古代士人在仕與隱之間的矛盾選擇,反映了儒家對官員責任與道德的要求。
《祿隱》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隱藏、遮掩。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事物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或意圖。
《祿隱》的部首拆分為示部和隹部,示部表示動作,隹部表示鳥類。它共包含13個筆畫。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箴》中,而《祿隱》在《康熙字典》中則有詳細的解釋。
《祿隱》的繁體字為「祿隱」。
在古代,「祿隱」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祿」字的寫法為「⿱禾盧」,而「隱」字的寫法為「⿰辛冖隱」。
1. 他喜歡祿隱自己的************,讓人摸不透他的底細。
2. 這個畫家筆下的畫作總是充滿祿隱的的神秘感,讓人觀賞後留下無盡的遐想。
祿隱人、祿隱事、祿隱面目、祿隱詭計、祿隱真相。
隱藏、遮掩、掩蓋。
展示、顯露、揭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