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侵剋 ”。侵吞克扣。 唐 元結 《再謝上表》:“今四方兵革未寧,賦斂未息,百姓流亡轉甚,官吏侵尅日多。” 明 唐順之 《牌》:“若有州縣官忍心害理,逆天妬民,那移别用,侵尅入己,豈惟憲典所不容,抑亦鬼神所不恕。”《明史·宦官傳二·高起潛》:“已而諸監多侵剋軍資,臨敵輒擁精兵先遁,諸将亦恥為之下,緣是皆無功。”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本院若還差官去糴,又差官去散,經過兩番侵尅,就要少了一分軍糧。”
“侵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字形和語境分析:
字義拆分
組合含義
字面可理解為“侵犯并克制”,或“侵蝕壓制”,多用于描述事物間的沖突關系,如:
可能的誤寫關聯
若為“侵克”,則多見于古籍,指侵占克扣,如《晉書》中“侵克百姓”()。
使用建議
該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可能為方言或特定領域術語。若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并建議核對原文準确性。
由于未找到直接文獻依據,以上為基于字義和語用邏輯的推斷。若有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進一步精準解析。
侵尅(qīn q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侵犯、侵害。
侵尅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和堯(㔾),部首人表示這個字與人有關,堯表示這個字與堯有關。這個字的筆畫數為7畫。
侵尅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古代。這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在現代漢字中常常出現。
侵尅的繁體字為侵欺,繁體字的筆畫比簡體字多了一畫。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而侵尅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也略有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漢字的形式基本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侵尅這個詞的例句:
1. 侵尅他人的合法權益是違法行為。
2. 我們要堅決抵制任何侵尅行為。
3. 對于侵尅自然資源的行為,應該加大處罰力度。
組詞:侵犯、侵害、侵略、侵入。
近義詞:侵犯、侵害。
反義詞:保護、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