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替主持。《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 杜預 注:“強弱無常,故更主盟。” 明 王錂 《春蕪記·慶壽》:“狎主齊盟,維城 周 室。” 明 陳子龍 《重遊弇園》詩:“十二敦槃誰狎主?三千賓客半知音。”
“狎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交替主持,尤其在古代盟會或權力更替的語境中使用。以下是詳細解析:
《左傳》典故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自周王室衰微後,諸侯争霸,輪流主持盟約,難以統一)。杜預注:“強弱無常,故更主盟”,說明“狎主”反映了諸侯國因實力消長而争奪盟主地位的動态平衡。
文學引用
該詞多用于以下語境:
“狎主”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少,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曆史讨論中。如需理解類似概念,可參考“輪值主持”“權力更疊”等現代表述。
狎主(yá zhǔ),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與主人有親近關系的人。
狎主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犬(犭)部,右邊是主(主)部。犬部表示與狗相關的事物,主部表示人物。狎主總共有12個筆畫。
狎主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現在,狎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獞主。
在古代,狎主的部首犬部寫法為犬頭,主部寫法為小人加手。有些古代字典中也将狎主列為“犬從主專”、“犬人從而專”的異體字。
1. 他是我的狎主,我們感情很好。
2. 猶如狎主一般,我們彼此互相依賴。
狎主無法組成新的詞語或成語。
近義詞的選擇取決于具體語境,一些近義詞可包括:親近的人、密友、知己。
反義詞的選擇也取決于具體語境,一些反義詞可以是:陌生人、敵人、對立者。
【别人正在浏覽】